
獲得同類或同道者。《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王弼 注:“西南緻養之地,與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 孔穎達 疏:“西南得朋者,此假象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陰也,今以陰詣陰,乃得朋,俱是陰類,不獲吉也。”《後漢書·朱晖傳論》:“ 穆 徒以友分少全,因絶同志之求;黨俠生敝,而忘得朋之義。” 北周 庾信 《北園射堂新成》詩:“擇賢方知此,傳巵喜得朋。” 宋 劉克莊 《挽方孚若寺丞》詩:“詩裡得朋卿與我,酒邊争霸也無人。”
“得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獲得朋友、志同道合者或同類。該詞蘊含了人際交往中的認同與歸屬感,常帶有積極的感情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來源演變及用法角度詳細解釋:
獲得朋友或同道中人
指在人際交往或特定情境中遇到意氣相投、可相互扶持的夥伴。例如《周易·坤卦》所言:“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此處“朋”指志同道合者,“得朋”即遇到同道,象征吉利。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引申為得到支持或呼應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得朋”可指觀點、行為獲得他人的認同與響應,形成群體合力。如宋代文人筆記中“德不孤,必有鄰,此謂得朋之象”,強調德行感召帶來的追隨。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
“朋”的本義:
甲骨文中“朋”象形兩串貝币,為古代貨币單位(五貝一系,兩系一朋),後引申為群體、同類。《說文解字》注:“朋,黨也,從人從朋”,強調人的聚合。
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哲學與典籍中的升華:
《周易》将“得朋”納入陰陽哲學體系,坤卦以“得朋”喻陰柔之力彙聚,象征順應規律而獲助。這一用法奠定了該詞的哲學深度,成為後世引用的經典語境。
來源:《周易譯注》(中華書局)
經典文獻用例
(注:向西南方向得到同道,可與同類共進。)
近現代引申
在當代語境中,“得朋”仍用于書面語或雅言,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是為得朋之道”,強調通過共同志趣結交良友。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核心詞彙釋用》
(注:部分古籍來源無直接鍊接,标注出版社信息以供查證。)
“得朋”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得朋”指獲得同類或同道者,強調在人際交往或志向追求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這一解釋在《易經》和古代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易經·坤卦》引用
原文提到:“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引申含義
後世将“得朋”擴展為通過自身努力或他人幫助取得成功,如成語用法(需注意此解釋多見于現代詞典,古典文獻中較少見)。
“得朋”的核心意義是獲得志同道合者,既有《易經》哲學中的深層象征,也可用于日常表達或姓名文化。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異,如古典文獻側重“同類相聚”,而現代用法可能更強調“合作成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易經》原文或權威注疏(如、2、6)。
标同伐異碧筱薄暗钗盒盟乘高決水城鋪瘯瘰村肐落大忌繁念乏趣覆愛赓和宮庭音樂官況館陶園詭迹花露水奬券腳盆接班近俗金卮集校鈞聽孔勞口陳快暢浪海爛柯亭兩心履仁邁世慢洩眇冥麊泠鳴鳳條鳴盛木甲弄濤槃纡貧措大權士取譬潤格散大砂糖生臣神筴神相實确衰殘推施讬諸空言無所回避銜木小玩藝小有洞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