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載族系及行狀的書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紀傳録:一國史,二注曆,三舊事,四職官,五儀典,六法制,七僞史,八雜傳,九鬼神,十土地,十一譜狀,十二簿録。”
“譜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譜狀”指記載家族世系(族譜)及人物生平事迹(行狀)的書籍,屬于古代文獻分類中的一種類别。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其中将“譜狀”列為“紀傳錄”下的第十一類文獻。
在《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中,作者将古籍分為12類,包括國史、職官、儀典等,其中“譜狀”位列第十一,與“簿録”(檔案記錄)并列,說明其主要用于家族和人物曆史記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低,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類的語境中。其功能類似于今天的家族史、人物傳記合集。
“譜狀”是古代文獻學術語,特指記錄家族世系和人物生平的雙重文獻,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宗族曆史的文化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的詞條解釋。
譜狀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像譜子一樣的形狀。譜子是用來記錄樂曲音符和演奏細節的符號,因此譜狀形容物體的外形或線條呈現出像譜子的樣子。
譜狀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譜(部首:言,畫數:149)和狀(部首:疒,畫數:7)。總共需要156畫描繪一個完整的譜狀。
譜狀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沒有的,它是一個比較現代的詞彙,衍生自普通話口語。目前沒有繁體字對應譜狀這個詞。
由于譜狀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彙,因此在古代漢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
1. 雪花在空中翩翩飛舞,宛如譜狀的美妙音符。
2. 她的裙子蔓延開來,形成一幅譜狀的圖案。
1. 譜曲:譜寫音樂或曲調。
2. 譜系:指描繪人物世系或系譜的圖表。
3. 譜表:用來記錄數據的表格或圖表。
類似于譜狀的詞彙有:線條曲折、紛繁複雜。
相對于譜狀的概念可以是:平直、簡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