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鐙仗 ”。即镫棒。《宋史·仪卫志四》:“白柯枪五十,哥舒棒十,鐙仗八。”《宋史·仪卫志六》:“鐙仗,黑漆弩柄也,以金铜为鐙及饰,其末紫丝絛繫之。”《元史·舆服志二》:“次执鐙杖者六十人。”《三才图会·器用六·镫仗》:“鐙杖即鐙棒。 唐 李光弼 骑将以鐙杖毙 僕固瑒 卒七人,故製此。”参见“ 鐙棒 ”。
“镫杖”是古代仪仗兵器的一种,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定义与别称
镫杖又称“镫仗”或“镫棒”,是一种黑漆弩柄制成的仪仗武器,末端以金铜材质装饰,并系有紫色丝带。其名称可能与马镫(金属脚踏)的形制或功能相关。
结构与形制
根据《宋史》记载,镫杖以黑漆涂饰弩柄,末端用金铜包裹并装饰,配有紫丝带,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性。
历史用途
主要用于宫廷仪卫队列,如宋代仪仗队中曾配备“镫仗八”,元代仪仗中则有“执镫杖者六十人”。唐代李光弼的骑兵曾用镫杖击杀敌卒,说明其早期可能兼具实战功能,后逐渐演变为礼仪用具。
演变与记载
相关记载见于《宋史·仪卫志》《元史·舆服志》等史书,印证其在宋元时期作为仪仗的规范性用途。
镫杖是兼具武器与礼器功能的古代仪仗用具,其形制和使用场景反映了古代仪卫制度的特色。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三才图会·器用六》等古籍原文。
《镫杖》这个词是指马镫或马扒杖。下面来介绍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镫(dèng)杖(zhàng)各自由長短相連的3画部首组成。
“镫杖”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镫是指马镫,马扒杖也就是用来驰援马镫的扒杖。这个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比如古代驿站、马勤寺等场所。
繁体字“鐙杖”(dèng zhàng)和简体字写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字形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镫杖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大致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同。
1. 他用镫杖扒上马背,准备出发。
2. 马镫上方插着一根镫杖,显得非常威风凛凛。
马镫、马扒杖、扒鞍、坐鞍、骑手、骑马等。
马镫:鞍
马扒杖:骑手杖
马镫:马鞍
马扒杖:扒杖
傍门谤伤奔泷不可抗拒仓箱册襚承序宠貤丑音春度春风从革打稿叠岭层峦堵嘴匪躬飞灺分絶辐聚聒耳过滤嘴海禁怀想灰殒葭琯积膘缉穆旧寮巨衍蓝单连章累牍聋子灭火器泯亡目光短浅凝瞩不转蓬赖麻直漂摇草批红判白批隙导窾曝扬强而后可强圉千雉且犹起钱羣氓任土人文折难盛冬噬指熟事速朽万夫不当万口一辞卧牀险阻小半活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