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ster] 故意糾纏
你别跟她蘑菇了,她還有急事呢
(1).亦稱“ 蘑菰 ”、“ 蘑菰蕈 ”。食用菌類的通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蘑菰蕈》:“蘑菰出 山 東、 淮 北諸處。埋桑、楮諸木於土中,澆以米泔,待菰生採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一二章:“樹林子裡邊有蘑菇,咱們采蘑菇好吧?”
(2).糾纏。 老舍 《四世同堂》五四:“蘑菇了好久,見大嫂堅硬得像塊石頭,老二歎了口氣,回到屋中去收拾打扮。” 浩然 《豔陽天》第九五章:“為了動員這個胖女人參加勞動,整整蘑菇了好半天。”
(3).行動遲緩,拖延時間。 梁斌 《紅旗譜》四三:“一直蘑菇到五點二十八分,才從小鋪裡走出來。”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五章:“不要蘑菇,趕快走!”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蘑菇漢語 快速查詢。
蘑菇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食用真菌
蘑菇泛指傘菌目下多種可食用的真菌,特指口蘑(生長于蒙古草原的白色傘菌屬野生蘑菇)。其子實體呈傘狀,由菌蓋和菌柄組成,味道鮮美,是天然食材中的珍品。常見品種包括白蘑、青腿子、杏香等,其中白蘑品質最佳。
生物學特征
蘑菇由菌絲體和子實體組成:菌絲體為地下營養器官,子實體負責繁殖。其繁殖通過孢子完成,且具有多達36000種性别,屬于高度多樣化的生物類群。
行為拖延或糾纏
作動詞時,“蘑菇”指故意拖延時間或反複糾纏。例如:“别蘑菇了,快走吧!”這一用法常見于口語。
文化象征意義
在西方文化中,蘑菇被賦予“左右為難”的寓意,源自古羅馬時期聖魯聖拉斯在效忠皇室與教會間抉擇的典故。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生物學特征及文化背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蘑菇品種或象征故事,可查閱相關來源。
蘑菇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彙,指的是一種菌類植物。蘑菇可以生長在地面或潮濕的環境中,通常具有傘狀的蓋子和柄,呈現出多種形狀、顔色和大小。它不僅在食品方面被廣泛使用,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蘑菇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組成。蘑菇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有關的意義。它的組成可以分為“艹、木、畝”,其中艹為部首,木為左右構造,畝為下部構造。蘑菇總共有12個筆畫, 艹為3畫,木為4畫,畝為5畫。
蘑菇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在古代,人們用“蓋菇”來稱呼草地上出現的蘑菇。後來,在蓋菇的基礎上演變成了如今的蘑菇。因此,蘑菇一詞中的“菇”字,其實指的就是“蘑菇”本身。
在繁體字中,蘑菇的寫法為「蕈」,它的形狀更加複雜,需要更多的筆畫來書寫。繁體字的「蕈」字包含了部首「艹」、左右構造的「禾」和下部構造的「為」。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關于蘑菇,古代人将其寫作“莫戈”或“末骨”。這種寫法在字形及讀音上有所差異,但都指代着蘑菇這種具有菌類特征的植物。
以下是關于蘑菇的一些例句:
1. 爸爸在森林裡采摘了一些美味的蘑菇。
2. 蘑菇炖雞湯是我最喜歡的一道菜。
3. 這種蘑菇可以用來藥用治療。
蘑菇相關的組詞有蘑菇雲、蘑菇頭、蘑菇疾病等。近義詞有真菌、菌類等。蘑菇的反義詞可以視情況而定,因為蘑菇本身是一種特定的分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