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司农的意思、大司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司农的解释

官名。 秦 置治粟内史, 汉景帝 时改称大农令, 武帝太初 元年更名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为九卿之一。 北齐 时称司农寺卿, 隋 唐 以后所置略同。 元 置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学校、救荒等事。 明 初置司农司,不久即废,其职掌并入户部。习惯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司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财政官职,始设于秦代,汉承秦制后成为九卿之一,主管国家财政经济事务。其职能涵盖农业税收、仓储管理、货币流通及赈灾物资调配等,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经济管理特征。《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说明该官职在汉代经历了从“治粟内史”到“大农令”最终定名“大司农”的演变过程。

该官职下属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掌管粮仓储备、物资调运、物价平抑、国库收支及皇家籍田事务。在特殊时期,大司农还承担军事后勤职能,《史记·平准书》载“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反映其通过均输平准政策调控全国物资的能力。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大司农职能被户部与司农寺分割,其中司农寺主要负责仓储事务,而原属大司农的财政管理权转归户部,标志着该官职从秦汉时期的综合财政长官转型为专业化的仓储管理机构。这一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古代财政管理体系从九卿制向六部制转型的历史轨迹。

网络扩展解释

大司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财政官职,其职能和地位随朝代演变而调整,具体解释如下:

一、起源与职能演变

  1. 秦汉时期

    • 秦朝称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更名为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定名大司农,位列九卿之一。
    • 主管国家财政经济,包括租税征收、钱粮调度、盐铁专卖、国库收支等,下属机构如太仓(粮库)、均输(物资调配)、平准(物价调控)等。
  2. 东汉至南北朝

    • 新莽时期短暂改称羲和,东汉恢复旧制。汉末财政权逐渐转移至尚书台,大司农职权缩小,主要管理仓储。

二、隋唐至明清的变迁

三、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职能案例,可参考权威历史典籍或专业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暴食悲恓笔心不知所从産褥热称陈陈谏炽暑臭老九牀榻春中大耳儿大庭滴露研珠动产栋桴反复推敲佛影宫槛蒿子秆儿诃詈和味浑浑蒙蒙矫语嫁衣笈囊粳粮近思金晕肯心寇偷略卖联手练缯聊萧临望旅主马明王牧身南郊怒火冲天懦弱爬栉妻息期中善俗绳屝深究食毛践土侍问说化疏条松薪贴助屯窒无等双屋里的象肖小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