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僧道以為,佛教、道教的經義是事物的本源,故稱。 唐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詩之三:“暫因問俗到真境,便欲投誠依道源。” 唐 柳宗元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今有釋 文暢 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語,忘甘露之味,服道 江 表,蓋三十年。”
(2).知識之源。 唐 李翰 《難進論》:“或以小人所長,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達,不信人所能然,則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曠而不接。辨雖博萬物,不能釋其疑辭,智雖絡天地,不能效其長策。”
謂引水出流。 宋 歐陽修 《會聖宮頌》:“巍峩穹崇,奠京之東,有山而崧,奫淪道源,匯流而淵。”
"道源"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哲學與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本義、哲學引申義及典籍用例三個層面闡釋:
"道"指道路、規律,"源"指水流起始處,合稱"道源"即"根本規律的起源"或"真理的本原"。
在儒釋道思想體系中,"道源"特指宇宙萬物的終極本體與創生根源:
道家以"道"為萬物之母,"道源"即超越形而上之始基。如《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強調道為一切存在的根本源頭。
宋明理學将"道源"與"天理"相通,朱熹提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子語類》),賦予其倫理化宇宙本體的意義。
漢傳佛教以"道源"指代真如佛性,如《六祖壇經》謂:"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将心性視為覺悟之源。
《漢語大詞典》釋"道源"為:"道之本源;真理的根源",并引唐代權德輿詩:"道源疏滴瀝,儒肆售精誠"佐證其文化意涵。
今用"道源"多出現于哲學探讨、文化研究或隱喻性表達中,如:
需注意其與近義詞"本源""根源"的細微差異:"道源"更強調哲學性與形而上屬性,而後者適用範圍更廣。
“道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宗教本源
指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核心經義,被認為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例如唐代王昌齡詩句“便欲投誠依道源”,以及柳宗元對僧人文暢的贊譽“道源生知”,均體現了這一含義。
知識之源
泛指學問、智慧的根源。唐代李翰在《難進論》中提及“道源蔽而不通”,即強調知識傳承的重要性。
在古典文獻中,“道源”有時被賦予更具體的意象。例如宋代歐陽修《會聖宮頌》中“奫淪道源,匯流而淵”,以水流的源頭暗喻思想的發端。這種用法将抽象概念與自然現象結合,增強了表達的意境。
現代語境下,“道源”常被用作人名:
“道源”在不同語境下可指宗教本源、知識根基或哲學意象,具體需結合上下文分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唐代詩詞及宋代散文中的相關描述。
安肆班荊館鄙淺朝佥麤靡當勢道慧讀物鵝膏蕈分功分句高空槽躬桑黑墨桁條講故事剪絶井華金莖看漏克化老子靈居淩煙像鄰首鸾墀猛禽妙彈熐蠡暮雲春樹腦門牛仔褲蟠根抛泊撲鼻撲魚切齒人清允奇蹄目求解棄厭齊嶄嶄日馮神樞鬼藏射線釋悶屬從素璧譚論田井田壄庭唐涕噴晤對無幹鹀屬相契邪計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