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ood ministers; able minister]∶善于治理政務的大臣
予有亂臣十人。——《書·泰誓中》
(2) [treacherous ministers; usurpers]∶制造禍亂的大臣
亂臣當道,天下何以能得安甯
(1).善于治國的臣子。《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穎達 疏:“謂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魏書·李孝伯李沖傳贊》:“身任梁棟,德洽家門,功著王室。蓋 有魏 之亂臣也。”
(2).作亂的臣子。《管子·君臣下》:“君為倒君,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史記·楚元王世家贊》:“國之将亡,賢人隱,亂臣貴。” 唐 袁郊 《紅線》:“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全其性命,使亂臣知懼,烈士安謀。” 清 葉廷琯 《鷗波漁話·張文端公應夢而生》:“夫 文端 為熙朝良佐,而 敦 則衰世亂臣,生平大相逕庭。”
“亂臣”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詞義經曆了從褒義到貶義的演變:
早期褒義用法(周代以前)
後期貶義用法(春秋戰國後)
詞義轉變原因
典型例證:同一詞在《尚書》與《論語》中褒貶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泰誓》稱輔佐武王的賢臣為“亂臣”,而《論語·先進》中的“亂臣”則指危害國家之人。
亂臣是指在政治舞台上行為不義、背叛國家、喪失忠誠的官員。
亂臣由“乙”和“臣”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乙”是上方一橫,表示人,作為部首時讀作“yǐ”;“臣”是下方兩點和一橫,表示臣子,作為部首時讀作“chén”。總共有9畫。
亂臣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漢書·禮樂志上》:“秦以亂臣亂子為心,雜以乖暴,故功遂害成。”意為秦朝以背叛國家的官員和敗壞的子孫為中心,混亂不堪而最終導緻國家崩潰。
亂臣的繁體字為「亂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亂臣的字形有所不同。大篆寫作「亂臣」,小篆寫作「亂臣」,隸書和楷書沿用了小篆的字形。
1. 曆史上有許多亂臣賊子,導緻國家淪喪。
2. 當權者應該警惕亂臣的出現,以保障國家的安定。
3. 忠誠的官員應該與亂臣做堅決鬥争。
亂臣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 亂臣賊子:指背叛國家、肆意破壞的官員和敗壞的子孫。
- 亂臣亂子:指背叛國家和肆意破壞的官員和子孫。
亂臣的近義詞包括:
- 背叛者:指對國家、組織或個人的忠誠背叛的人。
- 叛徒:指背叛國家、組織或團隊的人。
亂臣的反義詞是:
- 忠臣:指對國家忠誠,盡心盡力為國家付出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