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亂臣的意思、亂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亂臣的解釋

(1) [good ministers; able minister]∶善于治理政務的大臣

予有亂臣十人。——《書·泰誓中》

(2) [treacherous ministers; usurpers]∶制造禍亂的大臣

亂臣當道,天下何以能得安甯

詳細解釋

(1).善于治國的臣子。《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穎達 疏:“謂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魏書·李孝伯李沖傳贊》:“身任梁棟,德洽家門,功著王室。蓋 有魏 之亂臣也。”

(2).作亂的臣子。《管子·君臣下》:“君為倒君,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史記·楚元王世家贊》:“國之将亡,賢人隱,亂臣貴。” 唐 袁郊 《紅線》:“兩地保其城池,萬人全其性命,使亂臣知懼,烈士安謀。” 清 葉廷琯 《鷗波漁話·張文端公應夢而生》:“夫 文端 為熙朝良佐,而 敦 則衰世亂臣,生平大相逕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亂臣”為漢語複合詞,本義指違背綱常、擾亂國政的臣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犯上作亂的臣子”,特指古代社會中違背君臣倫理、破壞政治秩序的官員群體。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泰誓》:“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此處“亂”通“治”,指治國能臣,後詞義發生演變。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亂”在甲骨文中象形為整理絲線,本義為“治”,後引申出“擾亂”義項。《辭源》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典籍中,“亂臣”多指破壞禮法的臣屬,如《論語·先進》載“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孔子以此強調臣子應守禮法,反襯亂臣之失。

在具體使用中存在兩種特殊形态:

  1. 亂臣賊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悖逆君臣父子之道者
  2. 亂黨:近代延伸指危害政權的政治團體
  3. 權奸型:如東漢十常侍、明代魏忠賢等擅權宦官
  4. 叛國型:如五代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經典文獻用例包括《史記·太史公自序》評吳楚七國之亂:“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以及《漢書·王莽傳》載群臣彈劾王莽“操行奸邪,傾覆社稷”,均體現該詞在史書中的價值評判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亂臣”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詞義經曆了從褒義到貶義的演變:

  1. 早期褒義用法(周代以前)

    • 指善于治國的能臣,源于《尚書·泰誓》中周武王所言:“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此處的“亂”通“治”,“亂臣”即治國之臣。
    • 孔穎達在《釋诂》中解釋:“亂,治也。”說明古漢語中“亂”有治理之意。
  2. 後期貶義用法(春秋戰國後)

    • 指不守臣道、背叛國家的奸臣,如《管子·君臣下》提到:“臣為亂臣,國家之衰也。”此時“亂”回歸混亂本義。
    • 現代漢語中多用此義,如成語“亂臣賊子”即指叛逆者。
  3. 詞義轉變原因

    • 周代禮制崩壞後,“亂”的治理含義逐漸消失,轉而強調“違背秩序”的負面意義。
    • 漢代以來,儒家強化忠君思想,進一步鞏固了貶義用法。

典型例證:同一詞在《尚書》與《論語》中褒貶不同,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泰誓》稱輔佐武王的賢臣為“亂臣”,而《論語·先進》中的“亂臣”則指危害國家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

暴巫避暴兵鋒讒妒蟲雞吹鞭春融初魄丹厓大臧地日草法海無邊翻更繁文缛禮費想拊節革故鼎新估猜過官顧嘴豪忽虎頭蛇尾将明江隈捷徑哜哜嘈嘈金采寄遠駏驉枯瘁酷旱李甯履霜孟槐木符鬧魚花内作凝正攀例辟惡酒僑屬輕壒企盼七星燈如果善善惡惡攝追時不再來書香門第思至四仲踏謠娘投桃之報文史譣诐閑敞小強霞帔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