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智慧發育較遲。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缪》:“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
“晚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智慧或才能發育較遲,常與“早智”相對。以下是綜合相關資料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人在智力或才能方面發展較晚,屬于“大器晚成”的類型。該詞強調個體成長節奏的差異,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成熟時間較晚。
出處與文獻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魏國劉劭的《人物志·七缪》:“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此句通過對比“早智”與“晚智”,說明人才成長的多樣性。
相關概念
應用示例
古詩詞中亦有使用,如“赤豹負文章,歲晚智剞劂”,通過比喻表達晚智者的潛力。
“晚智”一詞多用于描述人才發展的時序差異,具有積極意義,常鼓勵對個體成長保持耐心。如需進一步了解《人物志》中的原文背景,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晚智》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在晚年才有智慧。晚指的是年齡較大,而智指的是智慧與才智。因此,《晚智》用來形容在年老之時才獲得智慧或者才能。
《晚智》由“日”和“心”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日”是指太陽,表示時間的流逝;“心”是指心靈、智慧、才智。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晚字有9筆。
《晚智》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于中國古代本來的智慧觀念。漢字的繁體字寫法是「晚智」。
在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動,但《晚智》的基本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雖已年過花甲,卻展現出了一副晚智的頭腦。
晚智不僅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晚智者(指年老的聰明人),晚智交(指晚年終于有了智慧的人)等。
晚智的近義詞有:年長有才、高齡才智等。
相反的意思是:早熟、早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