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蟟的意思、貂蟟的詳細解釋
貂蟟的解釋
蟪蛄的别名。蟪蛄,蟬的一種。《淮南子·道應訓》“蟪蛄不知春秋” 漢 高誘 注:“蟪蛄,貂蟟也。”
詞語分解
- 貂的解釋 貂 ā 哺乳動物的一屬。種類很多,毛皮黃黑色或帶紫色,是很珍貴的衣料,我國東北特産之一。 筆畫數:; 部首:豸; 筆順編號:
- 蟟的解釋 蟟 á 〔蛁蟟〕見“ 蛁”。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貂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貂蟟(拼音:diāo liáo,注音:ㄉㄧㄠ ㄌㄧㄠˊ)指蟪蛄的别名,屬于蟬的一種。蟪蛄是蟬科昆蟲,體型較小,常見于夏季,生命周期較短,因此《淮南子·道應訓》中有“蟪蛄不知春秋”的典故,比喻生命短暫或見識局限。
二、詞源與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高誘對《淮南子》的注釋:“蟪蛄,貂蟟也。”,說明其作為古漢語詞彙的淵源。蟪蛄因鳴聲特殊,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作意象,如莊子《逍遙遊》中“蟪蛄不知春秋”即強調其生命短暫的特點。
三、相關擴展
- 蟪蛄的特征:體型較小,體長約2厘米,翅透明且有黑紋,多栖息于溫帶樹林,幼蟲在地下生活數年,成蟲僅存活數周。
- 文化寓意:因生命周期短,常被引申為“目光短淺”或“時光易逝”的象征。
四、使用示例
- 組詞:貂蟟(直接指代蟪蛄)。
- 例句:“林間貂蟟鳴聲切,倏忽夏盡秋已至。”
如需進一步了解蟪蛄的生物學特性或文學意象,可參考《淮南子》《莊子》等古籍,或查閱昆蟲學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貂蟟》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脖子上戴的用貂皮制作的領巾。這個詞有兩個部首,左邊是豸部,右邊是虍部,總共有15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在《莊子·齊物論》中找到相關記載。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貂蓼」。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舊時的寫法為「貂蓠」。一個例句是:“她戴着一條精緻的貂蟟,顯得格外高貴。”與這個詞相關的組詞可以有「貂皮」、「貂絨」等,近義詞可以有「貂領」、「貂裘」,反義詞可以是「布領」或者「棉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