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柏脂的意思、柏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柏脂的解釋

柏樹樹幹上滲出的膠狀液體。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治馬疥方……燒柏脂塗之,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柏脂是漢語中描述柏科植物分泌樹脂的專有名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詞源 柏脂指柏科植物(如側柏、圓柏)樹皮裂口處滲出的黏稠油性分泌物,經氧化後凝固成半透明塊狀物。《漢語大詞典》将其歸類為"植物分泌物"語義場,字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柏,椈也""脂,戴角者脂"的釋義組合,形成"柏樹之脂"的複合構詞法。

二、植物學特性 根據《中國植物志》記載,柏科植物樹脂道分布于皮層與木質部之間,主要成分為α-蒎烯、β-蒎烯等單萜類化合物(分子式C₁₀H₁₆),在25℃時呈現以下物理特性: $$ 密度=0.86,g/cm³ 折射率=1.47 軟化點=75℃ $$ 這種分泌物具有特殊松木香氣,接觸空氣後逐漸硬化。

三、應用領域

  1. 傳統醫藥:《中華本草》記載其性味苦、澀,歸肝經,具止血生肌功效,常用于外傷止血及瘡瘍治療。明代《普濟方》載有柏脂配伍乳香、沒藥的膏方。
  2. 工業原料:我國林業标準LY/T 1649-2020将其列為特種林産品,主要用于香料提取和防腐劑制造。
  3. 文化象征:《詩經·邶風》"泛彼柏舟"鄭玄注提及柏脂的防水特性,古代船舶制造常用作密封材料。

四、古籍記載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詳述:"柏脂,一名柏油。其性黏韌,可合瘡口。冬月取之,以竹刀刮收。"此記載與現代植物化學研究顯示的抗菌成分吻合。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七卷)[M]. 科學出版社, 200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LY/T 1649-2020 林化産品分類[S]. 中國标準出版社, 2020. 鄭玄. 毛詩鄭箋[M]. 中華書局, 2016. 李時珍. 本草綱目(校注本)[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1.

網絡擴展解釋

柏脂是柏樹(尤其是側柏)樹幹或樹枝自然滲出的膠狀樹脂,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途:

定義與來源

柏脂是柏科植物分泌的樹脂類物質,常溫下呈半固态膠狀,顔色多為深棕色或黑色。主要來源包括側柏的枝幹,尤其在燃燒或加熱後更易滲出。

藥效與用途

  1. 皮膚疾病治療:對疥癬、癞瘡、黃水瘡等有顯著療效,可直接燒制後外敷患處。
  2. 殺蟲作用:稀釋後塗抹于家具縫隙可殺滅壁虱等寄生蟲。
  3. 傳統應用:古代文獻《齊民要術》記載其用于治療馬疥,《唐本草》提到可治癞瘡。

化學成分

主要含揮發油(如α-蒎烯、檸檬烯)、樹脂酸及酚類化合物,這些成分賦予其抗菌消炎特性。

現代研究

實驗顯示柏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緻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抗真菌活性在體外試驗中亦被證實。


注:柏脂需經專業炮制後使用,具體用法應遵醫囑。更多詳細信息可參考《本草綱目拾遺》及現代中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啓奔巴變臉鼈拗不屠何馳角寵綏遳脆道德規範蓋子割據一方官桂瓜州規圓矩方鼓壯害人不淺浩态賀賴衡漢皇甫四傑荒張麾城穢廉火化簡民嗟愕金鈴子吉兇尻駕略稱鸾纓媒怨面沒羅迷信納谏如流鳥糞層披蓑裒積遷累遣書瓊璇氣郁騷音射口神縣熟糞屬好碩茂司冊天矜蹄蹶退言為許五涼下黩柙匮相輔香墨謝家樹惜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