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谏議大夫 劉安世 的綽號。《宋史·劉安世傳》:“﹝ 劉安世 ﹞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則執簡卻,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後用以稱頌敢于抗争的谏官。亦省作“ 殿虎 ”。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自許 稷 契 君 唐 虞 ,英名卓卓驚殿虎。”
“殿上虎”是一個源自宋代的曆史典故,主要用于形容敢于直言進谏、不畏強權的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殿上虎”原指北宋谏議大夫劉安世的綽號。他在朝廷上以剛正不阿著稱,即使面對皇帝盛怒,仍堅持據理力争,被旁觀的侍臣敬畏地稱為“殿上虎”。
曆史典故
劉安世在宋哲宗時期任谏官,以“面折廷争”聞名。每當皇帝發怒時,他會暫時退避,待皇帝怒氣稍減後繼續進谏,始終維護公理道義。《宋史》記載,旁觀的侍臣因他如猛虎般的氣勢而“蓄縮悚汗”。
象征意義
這一稱呼後來演變為褒義詞,用于贊頌敢于直谏、不畏皇權的官員,體現其忠貞與勇氣。與“殿上虎”相關的“殿虎”是其簡稱。
注意點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高位上的兇惡勢力”,但此含義與原始典故不符,可能是誤用或衍生義。主流仍以曆史典故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劉安世傳》或權威曆史文獻。
殿上虎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在高位上顯得強悍、威勢淩人的人。
殿(dian)的部首是殳(shū),總筆畫數為4;上(shàng)的部首是蔔(bǔ),總筆畫數為3;虎(hǔ)的部首是虍(hū),總筆畫數為7。
殿上虎最早出自古代中國的曆史典故。據說古代的宮廷中,常有一隻雄壯威武的虎守護在皇帝身旁的殿上,以顯示皇帝的威儀與威信,讓人望而生畏。
殿上虎的繁體字為殿上虎。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是對于殿上虎這個成語而言,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沒有較大的改變。
他坐在那裡,有一種殿上虎的氣勢。
殿前虎、殿門虎、虎視眈眈。
權傾朝野、威鎮一方。
鼠輩、窩裡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