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撚土為香 ”。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一折:“我這裡撚土焚香畫地爐,我拜罷也忙瞻顧,多謝神靈祐護。”
“撚土焚香”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因來不及準備香火,便用搓撚泥土代替焚香,以此表達對神靈的虔誠敬奉。該行為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多用于描述臨時或急迫情況下的祭祀場景。
出自元代孟漢卿的雜劇《魔合羅》第一折:“我這裡撚土焚香畫地爐,我拜罷也忙瞻顧,多謝神靈佑護。”。此句描寫了劇中人物在匆忙中通過撚土代替香火進行祭拜的情節。
近義詞為“撚土為香”,兩者含義及用法基本一緻,均體現古代樸素祭祀文化中對心誠的重視,而非拘泥于形式。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中“心誠則靈”的觀念,強調祭祀的核心在于心意而非物質條件。在元雜劇等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刻畫人物在困境中仍保持敬畏之心的形象。
《撚土焚香》是一個成語,含義是指人們在農田或庭院中用稭稈撚成一束,點燃後焚燒,以祭祀祖先或者祈求豐收。
“撚土焚香”分為3個字,其中“撚”字的部首是手部,共有12個筆畫;“土”字的部首是⼟字旁,共有土字的3個筆畫;“焚”字的部首是火部,共有10個筆畫;“香”字的部首是⼥子刂,共有9個筆畫。
“撚土焚香”最早的出處可以追溯到《禮記·祭義》,在古代社會,人們用土和稭稈撚成小捆,然後點燃燒掉,以示對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繁體中,“撚”字為「撚」,“土”字為「⼟」,“焚”字為「焚」,“香”字為「⼥爿」。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與現在有所不同。研究古代文獻可以發現,“撚”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撚」,意為用手指旋轉;“土”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士」,意為土地;“焚”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炃」,意為焚燒;“香”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香」,意為芳香。
1. 今年的豐收,我們一起來撚土焚香,祈求一年的辛勤勞作能夠得到收獲。
2. 在祭拜祖先時,我們要按照傳統習俗,撚土焚香,表示對祖先的敬意。
1. 撚柴:指用手指撚弄木柴或火種,引火燃燒。
2. 焚書坑儒:指古代焚燒儒家經典書籍及坑殺儒者,形容權勢者的殘暴行徑。
1. 焚香祭祖
2. 手撚稭稈禱告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