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伐的意思、九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伐的解釋

(1).古代指對九種罪惡的讨伐。《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馮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内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弑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内亂、鳥獸行則滅之。”《大戴禮記·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三驅弛剛,九伐先話。”

(2).泛指征伐。《舊唐書·代宗紀》:“九伐之師,尚勤王略;千金之費,重困吾人。” 明 沉鲸 《雙珠記·赴婚遇兄》:“折衝千裡,張國家九伐之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伐是古代中國軍事制度中的重要概念,特指周代天子對諸侯實施的九種懲戒性軍事行動,源于《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其核心是以武力維護禮法秩序,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九伐即九種征伐原則,是周王朝對違逆禮法的諸侯國采取的軍事制裁手段。《周禮》載:“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旨在通過武力威懾糾正諸侯失禮行為,維系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

二、具體内容與出處

據《周禮》記載,九伐針對九類罪行,包括:

  1. 馮弱犯寡:欺淩弱小諸侯。
  2. 賊賢害民:迫害賢臣、殘害百姓。
  3. 暴内陵外:對内暴政,對外侵淩鄰國。
  4. 野荒民散:荒廢農耕緻百姓流離。
  5. 負固不服:倚仗險阻抗拒王命。
  6. 賊殺其親:殺害親族。
  7. 放弑其君:放逐或弑殺君主。
  8. 犯令陵政:違抗政令、破壞法制。
  9. 外内亂、禽獸行:内外倫理崩壞,行為悖逆人倫。

三、曆史意義

九伐制度體現了周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統治思想,将軍事行動與禮法規範結合,既是對諸侯的約束,也是中央權威的象征。漢代鄭玄注《周禮》時強調,九伐的本質是“以戰止戰”,通過懲戒恢複秩序,而非單純擴張領土。

四、權威參考來源

說明: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或權威辭書電子版(如《漢語大詞典》線上數據庫)獲取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九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對九種罪惡的讨伐

這一含義源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具體指周代軍事制度中針對諸侯國九種罪行的征讨措施。根據記載,九種罪行及對應的懲罰方式包括:

  1. 馮弱犯寡(欺淩弱小):削減領地;
  2. 賊賢害民(殘害賢良百姓):直接讨伐;
  3. 暴内陵外(對内暴政、對外欺壓):廢除君主;
  4. 野荒民散(荒廢土地、百姓流離):削減封地;
  5. 負固不服(倚仗險要抗命):武力入侵;
  6. 賊殺其親(殺害親屬):依法處決;
  7. 放弑其君(弑君或驅逐君主):嚴懲并處死;
  8. 犯令陵政(違抗政令):封鎖國境;
  9. 外内亂,鳥獸行(内外淫亂,行為悖倫):滅國。

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以法治國”的思想,通過軍事手段維護禮法秩序。


二、泛指軍事征伐

在後世文獻中,“九伐”逐漸演變為對征伐行為的泛稱。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舊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死避蓋兵貴神速比薩餅璧玉布揮粲然成全持缽傳奉官傳説村鄉錯念逮獄道消點景調當饤案蕃蕪奉擾婦闾蓋阙耗憊衡連珠檢雠檢覆椒室卷阿軍下卒轲親控制廥倉揆景燎竹沒心沒肺夢筆牛蹄中魚庖屋憑脈肶臍強詞奪正洽應欺惑情尚窮四和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生棟始黃順口話夙慧台南市田本命梯己錢亭鄣通诰通人烏駁五心吳中四傑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