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伐的意思、九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伐的解釋

(1).古代指對九種罪惡的讨伐。《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馮弱犯寡則眚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内陵外則壇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弑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内亂、鳥獸行則滅之。”《大戴禮記·朝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三驅弛剛,九伐先話。”

(2).泛指征伐。《舊唐書·代宗紀》:“九伐之師,尚勤王略;千金之費,重困吾人。” 明 沉鲸 《雙珠記·赴婚遇兄》:“折衝千裡,張國家九伐之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九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對九種罪惡的讨伐

這一含義源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具體指周代軍事制度中針對諸侯國九種罪行的征讨措施。根據記載,九種罪行及對應的懲罰方式包括:

  1. 馮弱犯寡(欺淩弱小):削減領地;
  2. 賊賢害民(殘害賢良百姓):直接讨伐;
  3. 暴内陵外(對内暴政、對外欺壓):廢除君主;
  4. 野荒民散(荒廢土地、百姓流離):削減封地;
  5. 負固不服(倚仗險要抗命):武力入侵;
  6. 賊殺其親(殺害親屬):依法處決;
  7. 放弑其君(弑君或驅逐君主):嚴懲并處死;
  8. 犯令陵政(違抗政令):封鎖國境;
  9. 外内亂,鳥獸行(内外淫亂,行為悖倫):滅國。

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以法治國”的思想,通過軍事手段維護禮法秩序。


二、泛指軍事征伐

在後世文獻中,“九伐”逐漸演變為對征伐行為的泛稱。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周禮》《舊唐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九伐:意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 正文:

九伐的意義

九伐是指向一個敵對勢力連續進攻九次的行為。它傳遞着強烈的決心和堅定的意志。

部首和筆畫

九伐的部首是亻(人偏旁),它由八畫構成。

來源

《九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淵鑒檔》中,描述了戰争時期兩個城市之間的九次軍事進攻。

繁體

九伐的繁體字為“九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查究考靈廾钅蚳鳥》一書中提到,九伐的古漢字寫法為“巿伐”。

例句

這個部隊以九伐之志,連續九次進攻了敵方據點。

組詞

九伐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如九伐一功、九伐必得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九伐的近義詞可以有連續征戰、九次攻擊等。而反義詞可以是和談、停戰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