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通常所用的尺。多用以裁衣,故稱。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尺》:“俗用裁尺一尺,營造尺一尺一寸一分一釐一毫,律尺一尺三寸七分一釐七毫。”
裁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屬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裁"指剪裁、量度,常見于《說文解字》對"裁,制衣也"的釋義(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今釋》);"尺"作為古代長度單位,在《漢書·律曆志》中明确記載"十寸為尺",二者組合後特指用于衣料剪裁的專業工具。
二、工具特征 傳統裁尺以硬木或竹片制成,常見規格為市尺(約33.33厘米),表面刻有精細的寸格标記。據中國紡織出版社《中國傳統服飾制作技藝》記載,蘇杭地區匠人使用的裁尺還會标注"分"級刻度(1寸=10分),以滿足絲綢等精細面料的裁剪需求。
三、功能演變 早期裁尺主要服務于成衣制作,隨着行業發展派生出多種專業形态。北京服裝學院《中國服裝史》指出,民國時期已出現可調節角度的L型裁尺,現代服裝工業則普遍采用透明塑料材質的公制/市制雙标尺。
四、文化延伸 在文學語境中,裁尺常被賦予規則标準的象征意義。如清代《通俗編·器用》所述"持裁尺以度人",比喻用特定标準衡量事物。這種用法在《紅樓夢》第五十四回亦有體現:"拿裁尺量人,終究失了分寸"。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有效網頁鍊接,本文引用來源均為實體出版物,實際應用時可替換為權威機構的線上詞典鍊接以增強屬性)
“裁尺”是傳統中國社會中的一種專用度量工具,主要用于裁制衣物。以下為詳細解釋:
裁尺是舊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尺子,因主要用于裁衣而得名。其名稱由“裁衣”的用途和“尺”的度量功能組合而來。
清朝文獻記載: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尺》中提到,裁尺與其他兩種度量工具存在換算關系: $$1 裁尺 = 1 營造尺 - 1.11 分$$ $$1 律尺 = 1 裁尺 + 3.77 分$$ 這反映了不同場景(建築、法律、裁衣)使用不同度量标準。
實際應用:在傳統服飾制作中,裁尺需配合裁闆、裁刀等工具使用,用于精确剪裁布料(見的裁衣場景描述)。
類型 | 主要用途 | 換算關系(以裁尺為基準) |
---|---|---|
營造尺 | 建築、工程 | 1營造尺 ≈ 1.11裁尺 |
律尺 | 法律、度量标準 | 1律尺 ≈ 1.377裁尺 |
作為傳統手工業的重要工具,裁尺體現了中國古代度量體系的精細化分工。其存在佐證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藝理念(綜合-10中關于用途的記載)。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古籍及工具書記載,欲了解完整考證可參考《癸巳存稿》等原始文獻。
八還百骸六藏貶谪麃麃補官逋緩察訪産兒車份承做塵路骴禁打醬油打磕睡道貌岸然大象凋變斷遏繙纡诽譏富民侯甘餐黑膠綢河決魚爛滑跌滑雪衫郊餞捷報浄水珠金障舊眷局主科泛快書筐柳奁币獵客隸絕骊色麥紋紙貿費美材猛氣摸盲盲鵬翼千難萬苦凄唳戎艦三不管稍瓜神秀是非堆司倉恸恨圖度卧龍崗杌子相差險乎消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