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退愚的意思、進賢退愚的詳細解釋
進賢退愚的解釋
進用賢能,黜退愚懦。 宋 蘇轼 《賀正表》之一:“進賢退愚,蠻夷率服。”
詞語分解
- 進賢的解釋 薦舉賢能的人詳細解釋.謂進薦賢能之士。《周禮·春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 賈公彥 疏:“進賢,諸臣舊在位有德行者并草萊有德行未遇爵命者,進之使稱才仕用。” 晉 葛洪 《抱樸子·臣節》
- 愚的解釋 愚 ú 傻,笨:愚人。愚笨。愚蠢。愚魯。愚氓(愚蠢的人)。愚昧(缺乏知識,文化落後)。愚頑。愚妄。愚不可及。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不賣弄聰明,表面上好像很愚笨,亦作“大智如愚”)。 欺騙,耍:愚弄人
網絡擴展解釋
“進賢退愚”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提拔賢能之士,淘汰愚昧無能之人。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進賢”和“退愚”兩部分組成:
- 進賢:指選拔、任用德才兼備的人才()。
- 退愚:指罷免或摒棄愚鈍、懦弱之人()。
- 整體意義:強調在用人時推崇賢能、摒棄庸碌,體現擇優汰劣的管理原則()。
二、出處與背景
- 最早來源:出自北宋蘇轼的《賀正表》:“進賢退愚,蠻夷率服。”意為通過任賢使能,使外族歸順()。
- 曆史背景:這一理念反映了古代治國思想中“選賢與能”的用人觀,常見于政治與組織管理領域。
三、使用場景與例句
- 適用情境:多用于描述組織選拔人才、團隊優化的場景。例如:
- 企業領導需秉持“進賢退愚”原則,方能提升競争力()。
- 古代明君通過“進賢退愚”實現國家強盛()。
- 語法功能:作謂語或賓語,如“踐行進賢退愚”“遵循進賢退愚之道”()。
四、現實意義
該成語至今仍具借鑒價值,尤其在人力資源管理、團隊建設中倡導能力導向,避免任人唯親或養庸怠政()。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賢退愚》的意思
《進賢退愚》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推進賢人,排斥愚昧無知的人。它強調了推崇智慧和才能,拒絕愚昧和無能。
《進賢退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賢退愚》包含了三個漢字,分别是“進”、“賢”、“愚”。其中,“進”字的部首為辶,總共有8畫;“賢”字的部首為貝,總共有9畫;“愚”字的部首為心,總共有13畫。
《進賢退愚》的來源
《進賢退愚》一詞最早出自孔子的《論語》第十九章:“君子以成德為本,以進賢為道,以避壞人為事。”後來成為了一種理念,用于形容推崇有才能的人,拒絕無知愚昧的人。
《進賢退愚》的繁體
《進賢退愚》的繁體字為「進賢退愚」。
古時候《進賢退愚》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進賢退愚》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如“進”字的古時寫法是「進」,形狀上更像是從上往下斜着寫的;“賢”字的古時寫法是「賢」,形狀上有些變化;“愚”字的古時寫法是「愚」,與現代寫法相同。
《進賢退愚》的例句
1. 領導在選拔幹部時,堅持遵循《進賢退愚》的原則。
2. 團隊精神的核心就是能夠實現《進賢退愚》。
《進賢退愚》的組詞
1. 退賢進愚:指推崇無能的人,排斥有才能的人。
2. 進退自如:形容在處理問題時能夠靈活選擇,合適地進退。
《進賢退愚》的近義詞
推崇智慧,拒斥愚昧;推進賢人,排斥無能。
《進賢退愚》的反義詞
貼後勁,容納愚昧;迎合無能,排斥賢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