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碓臼中舂東西。形容頻頻磕頭。 元 無名氏 《盆兒鬼》題目:“咿咿啞啞喬搗碓。”《西遊記》第十九回:“那怪撲的跪下,望空似搗碓的一般,隻管磕頭道:‘阿彌陀佛,南無佛。’”
“搗碓”一詞根據不同的語境和來源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成語含義(貶義)
讀作dǎo dǎi,由“搗”(用杵擊打)和“碓”(磨谷器具)組成,比喻通過挑撥離間、制造紛争的手段達到個人目的。例如形容某人惡意破壞他人關系的行為,常見于描述心術不正者的行徑。
動作描述
讀作dǎo duì,指在碓臼中舂米的動作,引申為頻繁磕頭的形象表達。如《西遊記》中“似搗碓一般磕頭”形容連續叩首的樣子。這一用法更偏向字面動作,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
注意:兩種解釋的發音和含義差異較大,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用于現代口語或寫作,建議優先參考成語的貶義用法;若涉及古籍或方言,則可能偏向動作描述。
《搗碓》是一個動詞,指用搗碓器搗擊雜糧,以使糧食變得細碎。這個詞主要在農村使用,代表着農民在加工糧食時所進行的一種手工操作。
《搗碓》的拆分部首是「扌」和「石」。其中,「扌」是表示手的部首,「石」是表示石頭的部首。
《搗碓》一詞一共有11個筆畫。
《搗碓》一詞來源于古代農村文化和農民的生活方式。搗擊雜糧是農民在加工糧食時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目的是将糧食砸碎,以便更好地儲存和使用。
《搗碓》的繁體字為「搗碓」。
古時候,《搗碓》這個詞的漢字寫法為「擣碓」。
1. 農村婦女每天早晨都要起來搗碓。
2. 在過去的農村生活中,搗碓是一項重要的家庭勞動。
1. 搗鹽: 指用搗鹽器将鹽塊搗碎。
2. 搗蒜: 指用搗蒜器将蒜瓣搗碎。
搗打、搗磨、搗練。
揣弄、撫摸、撥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