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民中的賢者。《書·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 蔡沉 集傳:“黎民之賢者也。” 唐 白居易 《洛川晴望賦》:“是用步閭裡,詢黎獻。” 章炳麟 《秦獻記》:“顧使 秦 之黎獻,以是得優遊論著,亦 斯 贊之矣。”
“黎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但核心指向“黎民中的賢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黎獻”由“黎”(百姓)和“獻”(賢者)組成,字面意為百姓中的賢能之人。這一解釋在《尚書·益稷》中已有記載:“萬邦黎獻,共惟帝臣”,蔡沉注為“黎民之賢者也”。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指代各邦國中的賢良之士。唐代白居易《洛川晴望賦》中“詢黎獻”即指咨詢民間賢者;近代章炳麟《秦獻記》亦沿用此義。
常見誤解
部分現代解釋(如)誤将“獻”理解為“貢獻”,實則為“賢者”之意。需結合古代注疏和用例辨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蔡沉集傳、白居易文集等原始文獻。
《黎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普通老百姓獻上貢品,也用來形容庶民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
《黎獻》的部首是“犬”和“玉”,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它的總共有10個筆畫。
《黎獻》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左傳》中。它是描述君主接受庶民所獻上的精美貢品,表示庶民對國家的忠誠和向往。
《黎獻》的繁體字形為“黎獻”,保留了原來的意義和發音,隻是外形上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黎獻》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黎獻”。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很多變化,現在的寫法是經過曆史發展後的簡化字。
1. 他雖然出身庶民,卻對國家忠誠,黎獻無私。
2. 這個國家重視庶民的黎獻,對他們的貢品給予了高度贊揚。
庶民、貢品、忠誠、奉獻、贊揚、普通
黎捧、黎陳、黎請、庶獻、庶供
上愧、怠慢、高高在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