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祠的意思、道祠的详细解释
道祠的解释
寺观。 宋 韩维 《鲁恭太师庙》诗:“去 汉 餘千载,此弊竟相寻。我行道祠下,感激为悲吟。”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
- 祠的解释 祠 í 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 古代指春祭(品物少,多文词)。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道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指供奉道教神祇、仙真或进行道教祭祀活动的场所。其详细释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基本定义与功能定位:
- 祠的本义: “祠”在古汉语中最初指春祭(《说文解字》),后泛指祭祀,进而引申为供奉神灵、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建筑。
- 道的融入: “道”在此特指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因此,“道祠”即指专门用于道教信仰实践,进行祭祀、礼拜道教神祇(如三清、玉皇、地方保护神、得道仙真等)的宗教建筑。其核心功能是道教信徒举行宗教仪式、表达信仰、祈求护佑的圣地。
-
与相关概念的区分与联系:
- 与“道观”的关系: “道祠”与“道观”含义非常接近,常可互用,均指道教活动场所。但细微差别在于,“观”原指古代宫门前的双阙,后为帝王望气、祭祀所用,道教借用后规模通常较大,且更强调其作为道士修行、居住、传道和举行大型法事的综合性宗教中心。而“祠”更侧重于祭祀、供奉的功能本身,规模可能可大可小,有时也指民间自发修建的、供奉特定道教神祇(如土地、城隍、行业神)的小型祠庙。
- 与“寺庙”的区分: “寺庙”是佛教活动场所的统称(“寺”原为官署,后专指佛教寺院;“庙”则泛指奉祀神佛或祖先处)。因此,“道祠”明确属于道教系统,与佛教的“寺庙”在信仰对象、神职人员(道士 vs 僧尼)、仪式内容等方面均有根本区别。
-
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道教发展的产物: 道祠的出现和发展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化、民间化进程紧密相连。它既是道教教义的物质载体,也是道教文化、艺术(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 民间信仰的融合: 许多道祠,尤其是地方性的小祠,往往融合了地方民间信仰,供奉的神祇可能兼具道教神仙和地方保护神的双重身份,反映了道教与民间文化的深度交融。
-
总结性释义:
“道祠”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含义是指:供奉道教神祇、仙真,供道士及信众进行祭祀、礼拜、修行等宗教活动的专门场所。 它是道教信仰实践的核心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历史和文化价值。其规模、形制、供奉对象可因历史时期、地域文化和具体功能(官方敕建、民间自发)而有所不同,但本质服务于道教的神灵崇拜与仪式活动。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祠”、“观”、“庙”等字词的权威释义。
- 《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 - 提供道教专业术语的详细解释,包括道观、宫观制度等。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相关研究 - 提供道教历史、文化及宗教场所研究的学术背景。 (可参考其官网发布的研究成果摘要或出版物信息,例如:http://iwr.cass.cn/)
- 中国道教协会官网 (http://www.taoist.org.cn/) - 提供当代道教概况、基本知识及重要宫观介绍,作为官方背景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道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道祠”由“道”和“祠”组合而成:
- 道:指道家思想或道教场所(如道观);
- 祠:本义为供奉祖先、神明或先贤的庙堂(《说文解字》注“春祭曰祠”),后泛指祭祀场所。
合起来可理解为道教场所中的祭祀庙宇,或直接指道教相关的寺观。
二、文献用例
宋代韩维在《鲁恭太师庙》诗中写道:
“去汉馀千载,此弊竟相寻。我行道祠下,感激为悲吟。”
此处“道祠”指诗人途经的祭祀场所,结合上下文可推测为与儒家先贤相关的庙宇,说明该词在古籍中并非特指道教,也可泛指一般祭祀建筑。
三、补充说明
- 与“道观”的关系:部分资料将“道祠”解释为道观内的祭祀建筑,但需注意古代文献中“道”可能泛称思想体系(如儒家称“圣人之道”),而非专指道教。
- 现代使用:当代语境下,“道祠”一词较为罕见,更多使用“道观”“祠堂”等表述。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月令》对“祠”的祭祀定义,或宋代文献中“道祠”的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按需分配搬丫宝墨逋违搀前落后畴辰畴土得心蠹简遗编钝学累功笃向饭单繁文缛节風馳電卷负类反伦亘古不灭广捕归纳红巾惠美忽流浑沦吞枣蹇人升天矫诏进旅寂阒稽式橘浦康德跨凤乘鸾苦干沥滴礼飨冒尖眇緜鸣鸡默默无言谟训内疾内人家袍套沏迭清明火青水皂白荏染上簿圣断神器驶景石莲索梯啕笑窝火五侯鲭五言下访飨赉相尤胁盾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