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戲服。《歧路燈》第二二回:“我今實不相瞞,上年我賣了兩頃多地,親自上 南京 置買衣裳,費了一千四五百兩,還欠下五百多賬;連臉子、鬼皮、頭盔、把子,打了八個箱、四個筒,運到家裡。”
“鬼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鬼皮(guǐ pí)主要指的是戲曲表演中使用的戲服,尤其指代帶有鬼神或奇幻色彩的服飾。這一用法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例如清代小說《歧路燈》中提到的“臉子、鬼皮、頭盔”等道具,均與戲曲裝扮相關。
傳統文學中的用法
在《歧路燈》第二十二回中,作者通過角色對話描述了置辦戲服的場景:“連臉子、鬼皮、頭盔、把子,打了八個箱、四個筒,運到家裡。”這裡的“鬼皮”明确指代戲曲中鬼神角色的服裝。
現代語境擴展
在特定場景下(如萬聖節),“鬼皮”也可泛指帶有恐怖或奇幻元素的裝扮道具,例如南瓜燈、面具等。
《鬼皮》這個詞源自于漢字,它形容一個人或物體令人感到可怕、恐怖的外貌或特征。它通常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行為使人感到害怕或惡心。
鬼皮這個詞的部首是「鬼」,它包含有耳、鬼、宀等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鬼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鬼」字指的是超自然的存在,「皮」字指的是外貌、外表。結合起來,鬼皮一詞意味着具有鬼魅般外貌的人或物。
在繁體字中,鬼皮通常寫作「鬼皮」。
在古代漢字中,鬼皮可以用一些特定的寫法來表示。例如,可以将「鬼」字寫成「鬼骨」或「鬼魂」,将「皮」字寫成「皮膚」或「皮骨」。
1. 看到這個鬼皮般的人,我吓得不敢靠近。
2. 他的武器上布滿了鬼皮,令人毛骨悚然。
1. 鬼魂 2. 鬼怪 3. 鬼故事 4. 鬼影 5. 鬼神
1. 駭人 2. 恐怖 3. 可怕 4. 惡心 5. 妖怪
1. 正常 2. 平凡 3. 普通 4. 溫和 5. 友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