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掇遗的意思、道不掇遗的详细解释
道不掇遗的解释
同“ 道不拾遗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降、败、杀6*人及剽劫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故道不掇遗。”
词语分解
- 道的解释 道 à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道观(刵 )。道士。道姑。道行(俷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道门。一贯道。
- 遗的解释 遗 (遺) í 丢失:遗失。遗落。 漏掉:遗忘。遗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遗。路不拾遗。 余,留:遗留。遗俗。遗闻。遗址。遗风。遗憾。遗老(a.经历世变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遗骨。遗言。遗嘱。 不自觉地排泄:遗尿。遗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遗传。 抛弃:遗弃。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道不掇遗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道不掇遗”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dào bù duō yí,其含义与“道不拾遗”相同,主要用于形容社会秩序良好、民风淳朴,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 字面理解:道路上没有人捡拾他人遗失的物品(“掇”意为拾取,“遗”指丢失的东西)。
- 引申义:形容社会安定、治安良好,百姓品行正直,无人贪图他人财物。
出处与典故
- 文献记载:出自《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原文提到高丽地区严刑峻法,使得“道不掇遗”。
- 历史背景:类似成语“道不拾遗”在《韩非子》中也有记载,常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安定的典故关联。
使用场景
- 描述社会风气:如“夜不闭户,道不掇遗”。
- 强调治理成效:多用于赞扬法律严明或道德教化成功的时代。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反义词:世风日下、盗贼横行。
注意事项
- 现代用法:该成语较为生僻,日常交流中更常用“道不拾遗”。
- 结构特点:属于紧缩式成语,含褒义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参考《新唐书》或成语词典中的详细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道不掇遗》是一个成语,意为不传授、不传承知识或技能。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扌”,辶表示走的意思,扌表示手的意思。根据这个拆分,它的笔画数为11画。
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在古时候,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这个成语用于形容某些人或家族不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他人,表示贪婪和自私。
《道不掇遗》的繁体写法为「道不摘遺」。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道」的古代写法为「辶首」,「不」的古代写法为「一」,「掇」的古代写法为「扌屝又」,「遗」的古代写法为「辶Y」。
以下是一个使用《道不掇遗》的例句:“他不愿意教别人如何制作这种精美的艺术品,真是道不掇遗。”
与《道不掇遗》相关的组词有:“无私奉献、教育普及、知识共享”。
与《道不掇遗》相近的词语有:“不传之秘、闭门造车”。
与《道不掇遗》相反的词语有:“传道授业、知无不言”。
希望以上解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