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貌。《文選·張衡<西京賦>》:“幹雲霧而上達,狀亭亭以苕苕。” 李善 注:“亭亭、苕苕,高貌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山有三嶺,枕帶 長江 ,苕苕孤危,望之若傾。” 王闿運 《上征賦》:“匪峭峻而夐崇,羌渾渾而苕苕。”
(2).遠貌。《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一》:“苕苕歷千載,遙遙播清塵。” 劉良 注:“苕苕、遙遙皆遠也。” 五代 馮延巳 《酒泉子》詞:“苕苕何處寄相思。” 王闿運 《上征賦》:“歷千年之苕苕,空靡曼以文飾。”
“苕苕”是一個古漢語形容詞,主要表示高遠、高聳的樣子,常用于描繪空間上的高峻或時間上的久遠。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高聳貌
形容物體(如山、塔、樓閣等)高大挺拔、直入雲霄的狀态。
例證:
陸雲《歲暮賦》:“望故疇之苕苕兮,眇南嶺之修蔥。”
(描繪遠望故土山嶺高聳入雲的景象)
來源:《陸士龍文集》卷三
遙遠貌
引申指空間或時間上的長遠、渺茫。
例證:
謝靈運《初發石首城》:“苕苕千裡帆,茫茫終何之?”
(形容船帆遠行千裡之遙)
來源:《謝康樂集》卷四
本字溯源:
“苕”本指淩霄花(《說文解字》:“苕,艸也”),因其攀附生長至高處,引申出“高”的意象。重疊為“苕苕”後,強化了“高遠”的視覺與心理感受。
通假關系:
古文獻中常與“迢迢”通用(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但“苕苕”更側重空間高度,“迢迢”側重距離長度。
《漢語大詞典》:
“苕苕:高貌;遠貌。”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九卷,第358頁
《古代漢語詞典》:
“苕苕:①高的樣子。②遙遠的樣子。”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291頁
空間之高: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山有三嶺,苕苕孤危。”
(形容山嶺孤高險峻)
來源:《水經注》卷四十
時間之久:
南朝江淹《傷愛子賦》:“去苕苕之易失,覺亹亹而難追。”
(感慨時光流逝久遠難追)
來源:《江文通集彙注》卷三
現代漢語中“苕苕”已罕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創作。需注意其與方言詞“苕”(指紅薯或“傻”)的語義區别,避免混淆。
“苕苕”是漢語疊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詞典解釋:
一、基本釋義
高聳貌
形容物體高峻挺拔的姿态。如《水經注》描述山嶺“苕苕孤危,望之若傾”,《西京賦》用“狀亭亭以苕苕”形容建築直入雲霄的巍峨感。
遙遠貌
指時間或空間上的悠遠漫長。謝靈運《述祖德詩》中的“苕苕曆千載”,即用此意表現千年時光的綿延。
二、讀音與關聯釋義
“苕苕”本義側重形态的崇高與時空的遼遠,現代方言中單字“苕”則衍生出與植物、食物相關的含義及俚語用法。
暗室百子甕謗譽辯人并舍黜棄大八成點對滌地無類凡百分省擱置工業區位論勾攝顧靳蝦蟆抱桂晃瀁荒獐家寒講頌轇輵驕逆醵金軍民快飲蕾鈴聯席連續劇臨望麗響龍潭路斷人稀羅帷緑珠蠻果沒情趣魔瘴拍案叫絕剽遬淺誕樵家青門瓜其它阒無人聲髯主簿人數沙堤時芳誰邊殊域誦號松鍼天聽童孫無似獻旗銷遣銷聲系臂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