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才識宏富通達。《漢書·東方朔傳》:“方今 公孫丞相 、 兒大夫 …… 司馬遷 之倫,皆辯知閎達,溢于文辭,先生自視,何與比哉?” 唐 獨孤及 《唐故正議大夫右散騎常侍贈禮部尚書李公墓志銘》:“公生而好學,地使然也;豁然閎達,天所縱也。” 明 于慎行 《<顔氏家訓>後叙》:“侍郎博雅閎達,為 六朝 人望,所著書甚衆,其逸或不傳,顧獨有《家訓》二十篇。”
(2).宏大通暢。 清 劉大櫆 《重修孫公橋記》:“爾乃九門閎達,積塊修延,如雄虹青蜺下飲乎潭瀨。”
(3).盛大;壯大。 章炳麟 《訄書·學變》:“上視 楊雄 諸家,牽制儒術,奢闊無施,而三子閎達矣。”
“闳達”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來形容人的胸懷、見識或思想境界。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胸懷寬廣、心胸豁達,能夠包容世間萬物,同時具備通達事理的智慧。該詞常用于褒揚人内在的格局與修養。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例如:
近義詞:豁達、曠達、恢弘
反義詞:狹隘、偏執、局促
總結來看,“闳達”不僅強調外在的寬廣,更指向内在的智慧與包容性,是中華文化中推崇的一種理想人格特質。
闳達(Hóng d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開朗豪爽、心胸廣大、談吐大方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闳(門)+ 達(辵、一、弋),闳部共3畫, 達部共8畫。
來源:
闳達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闳的意思是指門兩側窄而朝外,表示開放,而達的意思是道路通暢。兩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豪爽大方。
繁體:
闳達的繁體字為閎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闳達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闳的字形是門旁邊兩側窄而朝外,而達的字形類似于筆形向上,表示往前走。整體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但是筆畫稍有區别。
例句:
他是一個闳達的人,待人接物總是大方得體。
組詞:
- 闳達者(泛指闳達的人)
- 闳達豪爽(形容人開朗坦率)
- 闳達之士(形容人心胸開闊的士人)
近義詞:
- 開朗
- 豪爽
- 大方
反義詞:
- 狹隘
- 小心眼
- 偏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