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射義》:“賁軍之将、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 孔穎達 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後因以“亡國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遺臣。《史記·淮陰侯列傳》:“敗軍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 《從心坎裡》:“這種精神和‘亡國大夫’的奴性正是立于相反的兩極端。”
“亡國大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遺臣,常帶有貶義色彩。這一群體因缺乏忠誠和智慧,未能盡到輔佐君主的責任,導緻國家滅亡。
出處與典故
源自《禮記·射義》:“贲軍之将、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孔穎達疏注解釋為:“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後《史記·淮陰侯列傳》也引用類似表述,強化其貶義内涵。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
結構特點
成語為偏正式結構,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作主語、賓語或定語。
總結來看,“亡國大夫”不僅是對曆史人物的批判,也蘊含對忠誠與責任的反思。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延伸典故,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亡國大夫》是一個成語,意為背叛國家、投降敵人的人。形容曾經在國家權益面前背叛自己國家的人士。
《亡國大夫》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亠、厶、大、勹、人」五個部首。它一共包含了19個筆畫。
《亡國大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戰國時期一位名叫陳平的貴族背叛了自己的國家燕,投效敵國趙的故事。從此以後,亡國大夫成為了指代背叛國家的形象。
《亡國大夫》的繁體字為「亡國大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亡國大夫」可能寫作「亡國大夫」或者「亾國大夫」。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一些變化。
亡國大夫被視為背信棄義的人,在曆史上一直受到唾棄。
亡國大夫沒有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叛國、背叛、投敵、投降等。
沒有反義詞和亡國大夫相對應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