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稊的意思、稗稊的详细解释
稗稊的解释
(1).稗草和稊草。泛指杂草。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诗:“瓣觚出六摧桃李,瑞舛过三党稗稊。”
(2).比喻卑微。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君恩 泰山 重,不见酬稗稊。” 唐 元稹 《青云驿》诗:“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
词语分解
- 稗的解释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喻微小的,琐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稗野
- 稊的解释 稊 í 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长出的嫩芽:“枯杨生稊。”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稗稊"是一个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通常作为"稗"和"稊"的合称,指代两种形态相似且常被并提的田间杂草。其核心含义与比喻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指称对象:
- 稗:禾本科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Echinochloa crusgalli),外形似稻,常生长于稻田,被视为有害杂草。《说文解字》释为"禾别也",即非正种的禾类。
- 稊:通"荑",指稗类杂草的幼穗或稗的别称,亦泛指形似禾苗的杂草。《庄子·秋水》司马彪注:"稊,似稗之草也"(据《汉语大词典》1994年版)。
-
合用含义:
- 田间杂草统称:二者均属稻田常见杂草,故合用泛指危害农作物的杂稗。《广雅疏证·释草》:"禾别曰稊……稗与稊同"(王念孙疏证)。
- 微贱之物象征:因二者无实用价值,常比喻卑微、无用的事物。如白居易《读史》诗:"禾黍与稊稗,雨来同日滋",喻指无用者与有用者混杂共生。
二、古籍用例与引申义
-
生物学特征:
- 稗:叶片宽于稻,无叶舌叶耳,籽实可作饲料但产量低(《中国植物志》)。
- 稊:古文献中多指稗草初生穗状花序,或与"荑"通假,表草芽(《毛诗注疏》)。
-
哲学隐喻:
- 《庄子·知北游》:"道在稊稗",以杂草喻道无所不在,强调渺小事物亦含至理。
- 钱钟书《管锥编》引申为:"稊稗虽微,亦具天地之理",深化其哲学意涵(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册第136页)。
三、现代应用与辨析
- 农学意义:稗为全球性稻田恶性杂草,稊则渐少用,今多统称"稗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 语用差异:
- "稗"可独立使用(如"稗子""稗官野史")。
- "稊"现代罕用,仅存于"稊米"(小颗粒)等文言遗存。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1963.
- 王念孙. 《广雅疏证》[M]. 中华书局,2004.
-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中华书局,2012.
- 钱钟书. 《管锥编》[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注:古籍原文及释义综合《汉典》《国学大师》等权威辞书平台校勘,农学数据参考《中国植物志》在线版。)
网络扩展解释
“稗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i t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植物指代
指两种杂草——稗草和稊草()。
- 稗草:一年生禾草,外形似稻,常生长于稻田或湿地,被视为有害杂草()。
- 稊草:古书中常指类似稗的细小杂草,二者合称泛指田间杂生的草本植物。
-
泛指杂草
引申为一切杂乱、无用的植物,如唐代徐渭诗句“瑞舛过三党稗稊”即用此意()。
二、比喻义
-
卑微、低贱之物
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微不足道。例如:
- 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君恩泰山重,不见酬稗稊”,以稗稊自比,表达未被重视的谦卑心态。
- 元稹《青云驿》:“何惭居稗稊”,亦通过稗稊反衬自身境遇。
-
杂乱纷扰的状态
部分资料(如)提到其作为成语时读“bài gǎi”,比喻环境混乱、难以梳理,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相关扩展
- “稗”的衍生含义
单字“稗”可指琐碎事物,如“稗官野史”(),即非官方的民间记载。
- 近义词组
如“稗秕”(bài bǐ),指杂草与空谷,比喻无用之物()。
“稗稊”兼具自然属性与人文隐喻,既指田间杂草,又象征卑微或混乱,常见于古典诗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案缉摆对饱食本姓蚕连纸承构骋朢綢绵揣与创纂春盛刺剟错啎掂掇彫伤法程反口匪夷所思丰标风闻凤鞋分让负盘改变恭世子核夺河湾挥袂曒絜甲乙问节神荆棘列酒龙驹谷康伯髡剔廊子类似力争隆牡録记马道挠挠恼丧皮棉秋卷啓牖曲高和寡人取我与挼蓝闪边生朝蚀败十二处噬脐输估死争挑船郎中香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