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葛制成的披肩。《南史·任昉傳》:“ 西華 冬月著葛帔綀裙,道逢 平原 劉孝标 ,泫然矜之,謂曰:‘我當為卿作計。’”後因以“葛帔”為憐恤友人貧困之典。 清 趙翼 《至蘇州瘦銅子孝彥來見泫然有作》詩:“葛帔相看淚滿衣,貧官門戶已全非。”
“葛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為gě pèi(“帔”讀第四聲),其中“葛”指葛布(一種植物纖維織物),“帔”指披肩或披風類服飾。
指用葛布制成的披肩,屬于古代服飾的一種。葛布質地輕薄透氣,常用于夏季或經濟條件有限的人群。
出自《南史·任昉傳》記載:
任昉之子任西華冬日穿着“葛帔綀裙”(葛布披肩和粗麻裙),劉孝标見後心生憐憫,說道:“我當為卿作計。”
此後,“葛帔”成為象征友人貧困、需被接濟的典故,多見于詩文。
在文學中,“葛帔”不僅指代衣物,更被引申為:
如今該詞主要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日常口語中已極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葛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葛」和「帔」兩個部分組成。
「葛」字的部首是「艹」,在古代的寫法中是由「艹」和「己」這兩個部首組成,表示的是一種葛藤的植物,古人用葛葉制成的帳篷就叫做「葛帔」。
「帔」字的部首是「巾」,表示的是一種覆蓋頭部的布,類似于現代的披巾或圍巾。
「葛帔」是古代一種由葛葉制成的帳篷,用于遮蔽陽光或防護風雨。
在繁體字中,「葛帔」的寫法是「葛幞」,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葛帔」為例,古代可能會将「葛」字寫作「葛葉」,而「帔」字則可能會寫成「巾立巳」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使用「葛帔」這個詞的例句:
- 他用葛帔搭起了一個涼棚,曬太陽的時候很舒服。
- 這個古裝劇中,角色們穿着葛帔進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
一些與「葛帔」相關的組詞或近義詞包括:葛篷、帳篷、營帳、防護罩。
相反地,沒有一個與「葛帔」完全相反的詞,因為「葛帔」指的是特定的用途和材料,而非抽象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