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當依 ”。扆,古代廟堂戶牖之間繡有斧形的屏風。《禮記·曲禮下》:“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 孔穎達 疏:“天子當依而立者,依,狀如屏風,以絳為質,高八尺,東西當戶牖之間,綉為斧文也。亦曰斧依……設依於廟堂戶牖之間,天子見諸侯則依而立,負之而南面以對諸侯也。” 陸德明 釋文:“依,本又作扆,同,於豈反。”後以“當扆”指天子臨朝聽政。 南朝 梁武帝 《祠南郊恩诏》:“朕當扆思治,政道未明。”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朕﹞當扆永念,猶懷慙德。”參見“ 當甯 ”。
“當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基本釋義
“當扆”指古代廟堂中設置在戶牖(門窗)之間的屏風,形制特殊,表面繡有斧形紋樣(即“斧文”)。這種屏風高八尺,以深紅色為底色,通常位于帝王聽政的重要位置。
曆史文獻依據
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觐。”其中“依”即“扆”,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其形制與功能,說明天子臨朝時背靠此屏風站立,象征權威與禮制。
引申意義
因天子聽政時立于扆前,“當扆”逐漸成為帝王臨朝執政的代稱,帶有強烈的政治象征色彩,體現君主權力的正統性與儀式性。
字形與異寫
該詞亦作“當依”,屬于通假用法,兩者在古籍中常互換,但核心含義不變。
《當扆》(dāng y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責任、職責。它包含了兩個字,分别是“當”和“扆”。
《當扆》的部首是“手”和“行”,分别位于左邊和右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當扆》是中國的漢字,源于古代漢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在傳統的漢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廣泛使用。
《當扆》的繁體字形為《當扆》。
在古代漢字中,當扆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它的基本結構和意義并未改變。
1. 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有責任遵守法律法規。
2. 作為一名學生,我有職責完成我的學業。
責任感、職責心、擔當
義務、任務、使命
逍遙、漫無目的、無責任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