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良造的意思、大良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良造的解釋

官名。 戰國 初期為 秦 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為爵名。亦稱大上造。自從 秦惠王 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 漢 代沿用。《史記·商君列傳》:“於是以 鞅 為大良造。” 司馬貞 索隱:“即大上造也。 秦 之第十六爵名。今雲良造者,或後變其名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良造”是中國古代秦國的重要稱謂,具有官職與爵位的雙重屬性,其含義與演變如下:

一、作為官職(戰國初期)

  1. 職能與地位
    大良造是秦孝公時期至秦惠文王之前的秦國最高官職,總攬軍政大權,相當于其他諸侯國的相國或丞相。例如,商鞅因變法有功被任命為大良造,主導秦國軍政改革。

  2. 曆史背景
    在商鞅變法前,秦國官職體系尚未完善,大良造作為實權官職存在。秦惠文王設立“相國”一職後,大良造逐漸轉為爵位名稱。


二、作為爵位(戰國中後期至漢代)

  1. 爵位等級
    大良造是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中的第十六級爵位,屬于高階軍功爵,僅低于驷車庶長(十七級)、大庶長(十八級)、關内侯(十九級)和徹侯(二十級)。

  2. 特權與影響
    獲此爵位者可參與國家決策,享受封邑、仆役等待遇。例如,商鞅因功獲封商於十五邑,公孫衍以爵位任相邦(相國)。


三、著名人物與曆史意義

  1. 代表人物

    • 商鞅:首任大良造,主導變法并率軍收複河西之地。
    • 公孫衍:秦惠文王時期大良造,推動對魏戰争,後因政治鬥争離秦。
  2. 制度演變
    大良造制度體現了秦國“軍功授爵”的核心思想,通過激勵将士立戰功來增強國力。秦統一六國後,隨着中央集權加強,其實際權力逐漸弱化,最終在漢代消亡。


大良造早期是秦國最高實權官職,後期演變為高階爵位,兼具政治與軍事象征意義,其變遷反映了秦國從分權到集權的制度轉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良造》一詞的意思是制作或制造。它的構成部分是“大”、“良”和“造”。其中,“大”是指大的意思,在造字時被稱為“人頭”部首,它是一個獨立的字形;“良”是指好的意思,它是一個獨立的字形;“造”表示制作或創造,它在造字時被稱為“辶”部首,它是一個帶有兩個點的字形。《大良造》這個詞的來源并不太明确,它可能來自于古代的制作行業術語,用來描述制作大小、質量良好的工藝品或産品。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特别的區别。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但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意義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大良造》這個詞的例句: 1. 這個家具是大良造的,質量非常好。 2. 這本書是大良造的,印刷質量非常高。 3. 這個家電品牌一直以來都以大良造而聞名。 關于組詞,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衍生,如“大良造作”、“大良造品”等。近義詞方面可能包括“精良制作”、“高品質制造”等。至于反義詞,可能是“粗制濫造”、“劣質制品”等。 希望這些内容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