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咆哮怒吼的虎。多用來比喻勇士猛将。《詩·大雅·常武》:“進厥虎臣,闞如虓虎。” 毛 傳:“虎之自怒虓然。”《後漢書·龐參傳》:“ 宣王 立中興之功, 文帝 建 太宗 之號。非惟兩主有明叡之姿,抑亦扞城有虓虎之助。” 宋 蘇轼 《餘來儋耳得吠狗曰烏觜戲為作此詩》:“長橋不肯躡,徑度清深浦;拍浮似鵝鴨,登岸劇虓虎。” 黃忏華 《亡友周仲穆哀辭》:“飛龍虛出骨,虓虎正争嘷。”
“虓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hǔ(注音:ㄒ一ㄠ ㄏㄨˇ),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虓虎”字面指咆哮怒吼的虎,常用來比喻勇猛善戰的将士或将領。例如《詩經·大雅·常武》中描述周宣王率軍征戰時,用“進厥虎臣,阚如虓虎”來贊美将士的威猛。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後成為文學中常見的比喻意象。漢代毛亨在《毛傳》中注解“虓虎”為“虎之自怒虓然”,強調其兇猛無畏的特性。後世如黃忏華的詩句“虓虎正争嘷”也延續了這一用法。
在當代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該詞仍被保留,但日常使用較少,更偏向書面語或特定文化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詩經》相關注解。
《虓虎》這個詞是中文中的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兇猛、猛烈的虎。關于虓虎的詞義,可以理解為“兇猛的虎”,形容虎的力量、兇暴和威猛。
虓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它是“虍”的簡化形式,表示“虎”這個字的頭部部分。虓這個字的總筆畫數是11。
虓虎是古代漢字根據虎的形狀和特征創造出來的一個字。在古代的文字中,虓虎常用于描繪虎的兇猛和威猛的形象。在繁體字中,虓虎的寫法為「虓」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虓虎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字形更繁複。整體字形高大豎長,上部類似于“虍”,下部類似于“虍”。而在現代漢字中,虓虎的寫法簡化為「虓」字。
1. 這隻虓虎的兇猛程度讓人無法想象。
2. 在叢林中,虓虎是最強大的捕食者。
1. 虓虎橫鬥
2. 虓虎咆哮
3. 虓虎猛撲
1. 猛虎
2. 兇虎
3. 兇猛之虎
1. 溫順之虎
2. 溫和之虎
3. 不兇猛的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