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晉 王衍 向 阮修 問 老 莊 與儒教異同, 修 以“将無同”三字答之,猶言該是相同吧。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後以指應對隽語。 唐 王維 《同崔傅答賢弟》詩:“更聞臺閣求三語,遙想風流第一人。” 宋 蘇轼 《次韻道潛留别》:“異同更莫疑三語,物我終當付八還。”參見“ 三語掾 ”。
(2).指 宋 趙鼎 評論 邵伯溫 的三句話。《宋史·儒林傳二·邵伯溫》:“ 趙鼎 少從 伯溫 遊,及當相,乞行追録,始贈秘閣修撰,嘗表 伯溫 之墓曰:‘以學行起 元祐 ,以名節居 紹聖 ,以言廢於 崇寧 。’世以此三語盡 伯溫 出處雲。”
“三語”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進行解釋:
晉代應對隽語
源自《世說新語·文學》,晉代王衍問阮修老莊思想與儒教的異同,阮修以“将無同”(即“大概是相同的吧”)三字作答,後以“三語”代指精妙的簡短應答。
宋代人物評價
宋代趙鼎曾用三句話概括邵伯溫的生平:“以學行起元祐,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於崇甯”,後世稱此評價為“三語”。
語言學中的“三語”觀
指語法、語義、語用三者的結合研究,強調語言形式、意義與實際運用的統一性,是語法分析的重要方法論。
漢語教學中的設計策略
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三語”指課堂設計的導入語、過渡語和總結語,用于提升教學效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學術理論,可查閱《世說新語》《宋史》或語言學相關文獻。
《三語》是一個漢字詞,它代表着“三種語言”的意思。三語可以指一個人能夠操縱或理解三種不同的語言,也可以指一個地區或群體使用的三種主要語言。
詞語《三語》的拆分部首為“言”和“日”。其中,“言”是指語言,為漢字的常用部首之一。“日”是指太陽,為古代漢字的“天”字旁。“三語”共有11個筆畫。
《三語》一詞的來源較難考證,但可以推測它是在古代演變而來。古時候,不同地區的居民可能使用不同的方言或語言進行交流。當兩個或多個地區的人相遇時,他們就需要使用一種共同的語言進行交流,這樣才能理解彼此的意思。因此,人們将會在使用的語言中發展出一種新的語言,這就是三語的來源。
《三語》的繁體字為「三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雖然沒有具體的《三語》一詞的寫法,但使用了類似含義的字句來表達這一概念。例如,使用「三種言語」、「三種語言」等來表示同樣的含義。
1. 他能夠流利地說三語。
2. 這個地方的人們使用三語進行日常交流。
三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組詞,例如:
- 三語翻譯:指能夠進行三種語言的翻譯。
- 三語教育:指以三種語言為教學内容的教育模式。
三語的近義詞包括:多語、多種語言。
三語的反義詞包括:單語、單一語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