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露的意思、白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露的解释

[White Dew] 节气名,每年九月上旬交节

详细解释

(1).秋天的露水。《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诗:“白露滋金瑟,清风荡玉琴。”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艾芜 《荣归》:“平野刚从叛乱里解脱出来,但危险和袭击,却还同秋风白露一道儿留着。”

(2).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鴈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 峻青 《海啸》:“眼下白露快要到了,麦子再不下种,过了节气,出不来苗,明春就抓瞎了。”

(3).茶的一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茗》:“ 楚 之茶则有 荆州 之仙人掌、 湖南 之白露、 长沙 之铁色。”

(4).犹言陈述吐露。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露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词汇,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自然现象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白露”为“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因呈白色而称之”,特指秋季昼夜温差增大时形成的露水。该现象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被描述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从五行角度解释露水呈现白色的原因。

二、二十四节气指称 作为秋季第三个节气,《中国天文年历》记载白露通常始于公历9月7-9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礼记·月令》记载其气候特征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反映气温下降、候鸟南迁的自然规律。

三、文学意象演变 《诗经·秦风》首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经典意象,后经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强化,成为表达秋思、时光流逝的文化符号。《全唐诗》中涉及白露意象的诗作达127首,多与羁旅怀乡主题相关。

四、传统农事参照 《齐民要术》记载“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的农耕谚语,反映古代农业社会对节气物候的观察总结。现代气象数据显示,此时我国北方地区日均温普遍降至22℃以下,长江流域进入水稻抽穗扬花期。

网络扩展解释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其名称含义、气候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名称由来

  1. 自然现象
    白露指天气转凉后,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成白色露珠的现象。此时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清晨可见露水密集,故称“白露”。

  2. 五行与命名
    古人将四季与五行对应,秋属金,金色白,因此用“白”形容秋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三、气候特点

  1. 昼夜温差大
    白昼阳光仍热,夜晚气温骤降,形成“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显著温差。
  2. 天气转凉标志
    暑热结束,进入凉爽秋季,民间有“白露身不露”的谚语,提醒注意保暖。

四、物候与民俗

  1. 三候现象
    •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储存食物)。
  2. 传统习俗
    包括祭祀大禹、酿五谷酒、饮白露茶等,部分地区还会采集“十样白”草药煲汤。

五、文化意象

白露在诗词中常象征秋意与思乡之情,如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既是自然节令的转折点,也承载着农耕文化中丰收的期待(如“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若需了解更详细的气候数据或地域习俗,可参考权威历法资料或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啊哈变産不俗长沙会战巢许楚水吴山黜削粹清大喊大叫點金乏術东躲西跑多采发表费飞鹰走犬浮椒割须弃袍功最龟贝鬼钱海魂衫横巴鹤身花青素笏架昏昏浩浩火居道士户牖鉴裁降骨犟牛筋江陬渐稀吉辰寄名冀缺久而久之据鞍读书决疏钧严快人快事匡掖理察蛚蛬芦笙马褐满肚皮芒神彭侯蘧伯玉忍死沈远施散水鸭颂磬肃杀逃席挺带顽心唯唯诺诺信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