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笨而才能低下。多作自謙之辭。《後漢書·黃瓊傳》:“臣至頑駑,世荷國恩,身輕位重,勤不補過。”《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臣以頑駑,器非其疇,屍祿負乘,夕惕若厲。”
“頑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自謙表達:古代臣子或文人常用此詞謙稱自己才智不足。
情感色彩:含貶義,但用于自稱時帶有委婉、克制的意味,符合傳統謙辭文化。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如需引用,需注意語境是否符合謙辭的傳統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頑驽(wán nú)一詞是指人或動物固執、頑固不化,不服從規章制度或領導安排的行為或态度。
頑驽的拆分部首為馬和巛,它的總筆畫數為19。其中,馬為部首,表明和馬相關,巛為邊旁。
“頑驽”一詞最早源自《荀子·勸學》:“驅馳驷馬,擊築而歌乎甯。一曲之餘,心易移也。隨變而入,應機而生,遂至于通。千乘之國,五乘之鄉,離卻即是百揆之功,住則是頑驽之鄙。忽爾而犯之,芒傳天下;忽爾而已之,不傳小人。”荀子以馬作比喻,比喻人要以恒心堅持學習,否則就會像頑驽一樣,難以取得進步。
繁體字為頑驕(wán jiāo)。注:驕這個字并不是驽的邊旁。
在古時候,驽的寫法為:馬巛又兩點(.), 左上頓,非常接近現代的寫法。
1. 他對辦公室規定持頑驽态度,經常違反紀律。
2. 孩子在學習上有些頑驽,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
頑劣、頑童、驽箭、驽固
倔強、固執、不屈、執拗
順從、柔和、馴良、順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