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无畏的意思、赐无畏的详细解释
赐无畏的解释
唐 、 五代 间,皇帝许大臣得以尽言,无所畏惮。称“赐无畏”。 唐 张固 《幽闲鼓吹·裴休》:“ 裴公休 在相位,一日奏对。 宣宗 曰:‘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间事,每及功臣,多云‘赐无畏’,其言甚鄙浅。予儿时闻之,每以为笑。及观 韩偓 《金鑾密记》云:‘面处分,自此赐无畏,兼赐金三十两。’又云:‘已曾赐无畏,卿宜凡事皆尽言。’直是鄙俚之言亦无畏。以此观之,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然君臣之间,乃许之无所畏惮,是何义理?必起於 唐 末耳。”
词语分解
- 赐的解释 赐 (賜) ì 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 敬辞:请赐教。希赐函。 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厚赐。受赐良多。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 无畏的解释 无所畏惧英勇无畏详细解释.无所忌惮。《书·泰誓中》:“勗哉夫子,罔或无畏,寧执非敌。” 孔 传:“无敢有无畏之心。”《新唐书·隐逸传·孙思邈》:“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穡,工无畏
网络扩展解释
“赐无畏”是古代政治场合中的特定用语,主要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其含义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
指皇帝授予大臣直言进谏的特权,允许其在奏对时畅所欲言、无需顾忌君臣礼节的约束。这一制度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如《老学庵笔记》记载唐宣宗曾对宰相裴休说:“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
-
历史背景与实施形式
该词多用于君臣奏对场合,常伴随实物赏赐。例如韩偓《金銮密记》提到“面处分,自此赐无畏,兼赐金三十两”,说明皇帝可能通过物质奖励进一步鼓励大臣直言。
-
语义演变争议
宋代文人陆游认为此词“甚鄙浅”,指出“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但对“君臣之间乃许之无所畏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推测其起源于唐末特殊政治环境。
补充说明:部分现代词典将“赐无畏”解释为“给予勇气”的成语,但根据历史文献,其核心含义特指古代君臣奏对场景中的特许直言权,使用需注意语境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赐无畏(cǐ wú wèi)是一个有着深刻含义的词汇。它可以拆分成“赐”和“无畏”两个部分。
“赐”是个动词,表示给予、授予的意思。它由冶字旁和贝字旁组成,具有赐予财富或权力的意味。
“无畏”是个形容词,意味着没有或不存在恐惧、害怕。它由无字旁和畏字旁两个部首组成,可联想到无所畏惧的心态。
《赐无畏》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在汉字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为「賜無畏」。
在古代,汉字书写不同于现代,有着独特的风格。但《赐无畏》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书写时的笔画和结构略有变化。
以下是一个例句:赐予他人无畏的勇气是一种伟大的行为。
在使用《赐无畏》这个词时,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形成新的词组,比如:赐福无畏、赐予无畏等。
近义词可以是:无所畏惧、毫不畏惧、大无畏等,这些词汇都表达了不害怕的意思。
反义词可以是:胆小、怯懦、畏惧等词汇,它们与《赐无畏》的意思相反,表示害怕或担心。
总之,《赐无畏》这个词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赋予别人无畏的心态和勇气是一种非常珍贵和伟大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