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赐无畏的意思、赐无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赐无畏的解释

唐 、 五代 间,皇帝许大臣得以尽言,无所畏惮。称“赐无畏”。 唐 张固 《幽闲鼓吹·裴休》:“ 裴公休 在相位,一日奏对。 宣宗 曰:‘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俗説 唐 、 五代 间事,每及功臣,多云‘赐无畏’,其言甚鄙浅。予儿时闻之,每以为笑。及观 韩偓 《金鑾密记》云:‘面处分,自此赐无畏,兼赐金三十两。’又云:‘已曾赐无畏,卿宜凡事皆尽言。’直是鄙俚之言亦无畏。以此观之,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然君臣之间,乃许之无所畏惮,是何义理?必起於 唐 末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赐无畏”是汉语中具有宗教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该词由“赐”(授予)和“无畏”(无恐惧)构成,本义指上位者赋予他人免除恐惧的特权。此用法最早见于《周礼》记载的古代君王仪制,后经佛教经典转译被赋予新内涵。宋代《广韵》注“赐”为“予也”,“无畏”在《说文解字》中释作“无恐”。

二、佛教术语转用 在佛教典籍中特指佛陀或高僧为信众解除怖畏的修行法门,源自梵语“Abhaya-dāna”。《大智度论》卷二十五记载:“佛以四无所畏,赐诸弟子安隐无惧”,此处“赐无畏”包含消除轮回恐惧与证悟真理的双重教义。

三、社会礼制延伸 唐宋时期该词延伸为特殊礼遇,《唐会要》载德宗曾“赐无畏”于重臣,特指帝王特许免除特定礼仪约束的殊荣。此用法在司马光《涑水记闻》中亦有佐证,成为封建等级制度中特权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赐无畏”是古代政治场合中的特定用语,主要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其含义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皇帝授予大臣直言进谏的特权,允许其在奏对时畅所欲言、无需顾忌君臣礼节的约束。这一制度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如《老学庵笔记》记载唐宣宗曾对宰相裴休说:“今赐卿无畏,有何贮画言之”。

  2. 历史背景与实施形式
    该词多用于君臣奏对场合,常伴随实物赏赐。例如韩偓《金銮密记》提到“面处分,自此赐无畏,兼赐金三十两”,说明皇帝可能通过物质奖励进一步鼓励大臣直言。

  3. 语义演变争议
    宋代文人陆游认为此词“甚鄙浅”,指出“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但对“君臣之间乃许之无所畏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推测其起源于唐末特殊政治环境。

补充说明:部分现代词典将“赐无畏”解释为“给予勇气”的成语,但根据历史文献,其核心含义特指古代君臣奏对场景中的特许直言权,使用需注意语境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板位包赔扁柏贬抑别鹤离鸾璧纬伯婆布钱采选惨不忍睹差拨缠达穿帮出港挫服当路君嘀嗒钉座梨度法凤肺枫林落照抚宥告礼亘古奇闻购悬棺材顾后瞻前鬼脸城毫厘丝忽熇然还淳麾帜检会脚踏着脑杓子精米禁重拒阸蹶角受化遽遥狂猾窥朝良谋联合战线莲花世界疗忧履极旁嘲牵一发而动全身切问近思琪华曲惠溶合三脚虾蟆鬺烹渟渟投托土地庙五劳七伤遐睎狭邪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