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诉的意思、词诉的详细解释
词诉的解释
诉讼。 宋 陆游 《奏筠州反坐百姓陈彦通诉人吏冒役状》:“臣近因民间词诉,勘会到本路 筠州 百姓 陈彦通 ,因诉事夹带,称 高安县 押録 陈谅 ,经两次徒杖罪断罢,不合冒役事。”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抑见禁罪囚及词诉者,或从疎放,或从末减令…… 临川 黄崖 宰是邑,谓此钱出於讼狱之人,恐惹词诉。”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咸平 元年十月己丑,有詔申警,悉毁撤之,词诉悉归之县。”
词语分解
- 词的解释 词 (詞) í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诉的解释 诉 (訴) ù 叙述,倾吐:告诉。诉苦。诉愿。诉衷情。倾诉。 控告:诉讼。控诉。上诉。申诉。败诉。撤诉。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词诉”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用法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 字义解析
- 词 (cí):
- 本义指言辞、语句。引申为诉讼中的陈述、申诉、控告。
- 在司法语境中,“词”常指诉讼文书或原告的诉状。
- 诉 (sù):
- 本义指告诉、诉说。特指向官府或上级申诉冤屈、控告他人。
- 核心含义是提出控告或申诉的行为。
二、 词汇含义
将“词”与“诉”结合,“词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 诉讼行为本身:
- 指百姓向官府提出控告、申诉的行为过程。
- 强调通过正式的文书(“词”)进行申诉(“诉”)这一法律活动。
- 例:宋代文献中常记载地方官员需要处理大量的“词诉”,意指需要审理众多的诉讼案件。
- 诉讼文书或诉状:
- 指用于提起诉讼、陈述案情、表达诉求的书面文件,即状纸、诉状。
- 这是“词”作为文书含义的延伸。
- 例:官员审阅“词诉”,即指审阅提交上来的诉状。
三、 历史与用法
“词诉”一词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的司法行政文献中较为常见:
- 核心语境:它主要用于描述地方官府(如州、县)处理民间纠纷和诉讼的行政司法活动。
- 管理对象: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听讼”或“决词讼”,即受理和裁决百姓提交的“词诉”。
- 文献记载:在《宋史》、《明实录》等史书,以及宋代以后的地方志、官箴书(教导官员如何做官的书)中常有提及。例如,官员常被要求“词诉无滞”,意指处理诉讼要及时,不拖延积压。
四、 现代适用性
在现代汉语中,“词诉”一词已基本被“诉讼”、“起诉”、“诉状”、“状子”等更常用的词汇所取代。它主要作为历史词汇或研究古代法制史时使用。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对“词诉”一词有明确的释义,指出其包含“诉讼”和“诉状”两义。
- 《辞源》:这部大型古汉语辞书对“词诉”的词源和古代用法有详细考释。
- 《古代汉语词典》:针对古代文献阅读编纂的词典,收录并解释了“词诉”在古代司法语境中的含义。
- 法制史研究著作:研究中国历代司法制度的学术著作(如涉及宋代司法、明清地方行政等)会频繁使用和分析“词诉”这一概念及其反映的社会治理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词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
成语含义(文学表达)
指用真诚恳切的语言表达情感或想法,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 构成:“词”指言辞,“诉”指诉说。
- 示例:唐宋词作中常用“词诉”表达对往事的感伤与追忆,如“凝聚着词人们心灵深处无限感伤和怅恨”。
-
古代法律术语(宋代文献)
多指诉讼、控告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
- 文献例证:
- 陆游《奏筠州反坐百姓陈彦通诉人吏冒役状》提到“民间词诉”,指百姓诉讼案件。
- 《吹剑四录》记载地方官因诉讼纠纷“恐惹词诉”,强调法律程序中的控告行为。
补充说明
“诉”字本身具有“控告”(如上诉、公诉)和“倾述”(如倾诉、诉说)双重含义,这为“词诉”的语义分化提供了基础。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古籍中的用法,建议查阅《宋史·刑法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靉霼盦盖保险基金长笺尘至触及锄剃代行道道厎豫东内笃守分得分斤掰两歌哭勾取冠冒骨格颃颉黑缁缁惶栗环目见惯不惊较争脚子油嗟来食几蘧酒臭九大行星距恶谲宇君火膋芗令胤流尘蔑视麋鹿游蛑贼难友南斋千钟趋营忍形戎场蓐蝼蚁闰月三儒三业森标上火十七史私春四少私自听力蹄閒三寻頽迁违期笑睃燮和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