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焚魚的意思、焚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焚魚的解釋

(1).燒魚(祭神)。相傳 周武王 伐 纣 ,渡 河 ,有白魚躍入舟中, 武王 燒魚以祭。見《書·泰誓》。後借指開國君主受命之符。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贊》:“焚魚斬蛇,異功同符,豈非精靈之感哉!”

(2).燒毀魚袋,表示棄官歸隱。 明 張煌言 《陳文生<未焚草>序》:“每遇名勝,輒欲焚魚。” 清 吳偉業 《題鴛湖閨詠》詩之三:“新詞折柳還應就,舊事焚魚總不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焚魚"一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重釋義:

一、典故用法 指晉代陸機焚燒表服以示決絕的典故。據《世說新語·尤悔》記載,陸機因政治鬥争牽連,在臨刑前将所著裘服投入火中焚燒,感歎"欲複得此,安可複得也",後演變為表達決絕之意的典故。該典故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歸入"焚裘"條目,指代斷絕退路的決然心态。

二、字面釋義

  1. 焚燒魚類:古代祭祀或特殊儀式中的用牲行為。《說文解字》注"焚"為"燒田也",段玉裁補注指出先秦祭祀存在"燔柴祭天,焚牲告神"的儀軌,其中包含焚燒魚牲的記載。
  2. 焚燒魚形器物:特指焚毀魚袋。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中,可見官員佩戴的魚形符信,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革職官員需"焚魚去符",銷毀身份象征物。

網絡擴展解釋

“焚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én yú,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 燒魚祭神,象征受命之符
    這一含義源自曆史典故。相傳周武王伐纣時,渡河有白魚躍入舟中,武王将魚焚燒以祭祀,視為受命于天的征兆(《書·泰誓》)。後世用“焚魚”代指開國君主順應天命的象征。例如漢荀悅《漢紀·高祖紀贊》中提及“焚魚斬蛇”,将不同君主的功績類比為相似的祥瑞。

  2. 燒毀魚袋,表示棄官歸隱
    古代官員佩戴魚袋作為身份标識,“焚魚”即焚燒魚袋,表達辭官退隱的決心。明代張煌言在《陳文生<未焚草>序》中寫道“每遇名勝,辄欲焚魚”,清代吳偉業也有相關引用,均體現這一象征意義。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百葉抱才暴晴北戴河繃席本座不能自已稱心滿願傳命春溟春酌大屈棟楹頓劣馱裝風雷之變規扇後夫虎超龍骧溷冒焦子祭報接管節敬進具居錯遽幾口不應心筐舉寬忍犁铧镂印亂名羅繃瞞昧梅姑夢月溺溺逆億怒火剽系潑婦喬聲怪氣齊貝犬兒年全身遠害溶洩賽馬掃平删緝世機實物收缭耍寡嘴送檢桃弓荊矢頹替外方内圓小家數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