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柴。《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乃取蒙衝鬭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 金 元好問 《清明日改葬阿辛》詩:“ 孟郊 老作枯柴立,可待吟詩哭杏殤。”
“枯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指幹燥的柴木,即失去水分的木柴。該詞最早見于《資治通鑒》中赤壁之戰的記載:“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描述火攻戰術中使用的燃料。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毫無價值或生命力的事物/人,例如: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原文或詩詞賞析,可查閱《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元好問《清明日改葬阿辛》等文獻。
《枯柴》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沒有綠葉和樹枝的幹燥柴火。形容事物缺乏生機和活力,引申為形容人衰老、無聊或無用。
《枯柴》的部首是木,共有11個筆畫。
《枯柴》一詞的來源于古代文獻。《禮記·大學》記載了“治枯之具”,指代用以除去邪惡、矯正錯誤的工具。後來演變為形容沒有活力的事物或人。
繁體字是「枯柴」。
在古代,漢字的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枯柴》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古代字典和文獻。
1. 他的創意真是一派《枯柴》,沒有新意。
2. 這個社區沒有任何活動,變得像一片《枯柴》。
枯竹、幹旱、荒蕪
幹燥、無生氣、無趣
茂盛、有生氣、充滿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