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避暑。《新唐書·張說傳》:“後逭暑 三陽宮 ,汔秋未還。” 清 王韬 《遊晃日乘序》:“時方盛夏,謀逭暑所。” 柳亞子 《浙遊雜詩》:“逭暑蓮邦昔未曾,乘風破浪我何能。”
“逭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àn shǔ,其核心含義為避暑,指通過遷移環境或采取其他方式躲避炎熱天氣。
字義拆分
文獻例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關聯
雖為古語,但與現代“避暑”行為本質相通,如夏季前往清涼地區或使用降溫措施(如提到的中暑緩解方法,可視為逭暑的延伸實踐)。
“逭暑”強調主動規避炎熱,既有曆史場景的應用,也與現代防暑降溫行為一脈相承。
逭暑(huàn shǔ)是一個漢字詞,由“逭”和“暑”兩個字組成。
“逭”是由“辶”作為部首,表示“走”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7。
“暑”是由“日”作為部首,表示“夏天”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12。
逭暑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周禮·冕服》一書中。它的意思是“度過炎熱的夏天,擺脫夏季高溫的困擾”。逭指度過,暑指夏天的高溫。
逭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逭暑」。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差異,逭暑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很遺憾沒有具體的資料提供詳細信息。
1. 每年夏天我都不出門,逭暑在家裡。
2. 去海邊度假是逭暑的好方法。
逭時(度過時光)、逭避(躲避)。
度夏、解暑。
受暑、受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