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舂筑时,以歌相和,以杵声相送,用以自劝。里中有丧,则舂筑者不相杵。见 汉 贾谊 《新书·春秋》、《史记·商君列传》。后以“辍舂”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已矣余何叹,輟舂哀国均。”
“辍舂”是一个源自古代习俗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哀悼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集体舂筑时,劳动者会以歌声相和、杵声相伴的方式互相勉励。但当邻里有人去世时,人们会停止杵声,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这一习俗最早见于汉贾谊的《新书·春秋》和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南朝梁文学家任昉在《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中写道:“已矣余何叹,辍舂哀国均”,此处以“辍舂”表达对亡友的深切哀思,体现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情感象征意义。
现代汉语中,“辍舂”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表示对逝者的悼念,带有庄重、肃穆的色彩,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提示:若需了解该词更详细的文献用例或近义词,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