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禍的意思、救禍的詳細解釋
救禍的解釋
消除禍亂。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欲令勿亂,其可得乎?所以救禍而禍彌深,峻禁而禁不止也。”
詞語分解
- 救的解釋 救 ù 給予幫助使脫離危險或解脫困難:救濟。救命。救護。救國。救難(刵 )。救災。救藥。救正(補救匡正)。救死扶傷。救困扶危。 終止:濯以救熱。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禍的解釋 禍 (禍) ò 災殃,苦難:禍殃。禍害。禍患。禍根。禍端。禍首。禍事。戰禍。惹禍。禍從口出。禍起蕭牆(“蕭牆”是照壁,意思是禍事發生在家裡,喻内部發生禍亂)。 危害,使受災殃:禍國殃民。 福 筆畫數
專業解析
"救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消除災禍、挽救禍患。它強調在災禍發生或即将發生時采取行動進行阻止、補救或減輕其危害。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 消除災禍;挽救禍患。 指采取行動制止、平息或減輕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災難、禍事。
二、 字義分解與合成
- 救:
- 本義:阻止、使停止。如“救火”(阻止火勢蔓延)。
- 引申義:援助、使脫離危險或困難。如“救命”、“救濟”。
- 在“救禍”中,“救”側重于制止、消除、平息的含義。
- 禍:
- 本義:災害、災難;損害、危害。
- 指自然或人為造成的嚴重不幸事件或局面。
- 在“救禍”中,“禍”指需要被制止或消除的災禍、禍患。
- 合成義:
- 兩字結合,構成動賓結構,意為對“禍”采取“救”的行動,即采取措施以消除或減輕災禍。
三、 用法與特征
- 書面語色彩: “救禍”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帶有較強的書面語色彩,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政論或較為正式的語境中。
- 對象: 所指的“禍”通常是比較重大的災難、禍亂或危機局面,如戰亂、叛亂、嚴重災害等。
- 主動性: 強調主體的積極幹預和努力,旨在扭轉不利局面。
四、 文獻例證
- 此詞在古代文獻中有所應用,例如:
“時人救禍惟恐不贍,何能豫慮後事?” (大意:當時的人挽救眼前的禍患都唯恐來不及,怎麼能預先考慮以後的事情呢?) —— 見于《後漢書·鄭太傳》等史籍。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救禍”一詞有明确釋義和書證收錄。 (由于該詞典主要提供實體書和機構訂閱訪問,此處無法提供有效直接鍊接,但其權威性在學術界公認。)
- 《辭源》(第三版): 另一部重要的曆史性漢語語文工具書,注重探求詞源及曆史用法,對理解“救禍”的古義有重要參考價值。 (同樣,主要為實體書或機構數據庫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救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救禍”指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災禍擴大或消除已有禍亂。該詞由“救”(拯救、挽救)和“禍”(災禍、不幸)組成,強調在危機中采取積極行動。
二、詳細解釋
-
字面分解
- 救:意為援助、挽救,如“救命”“救災”。
- 禍:指災難或不幸事件,如“禍患”“禍國殃民”。
組合後,既包含預防性措施(防患未然),也包含對已有災禍的消除。
-
使用場景
- 國家層面:如領導人應對危機時采取政策“救禍”,避免國家陷入更大困境。
- 個人層面:指個體在困境中主動解決問題,防止事态惡化。
- 曆史文獻:晉代葛洪《抱樸子·诘鮑》提到“救禍而禍彌深”,說明行動可能伴隨複雜性。
三、引經據典
《抱樸子·诘鮑》中的例句:“食不充口,衣不周身……救禍而禍彌深”,揭示了“救禍”可能存在的矛盾性,即幹預措施未必能完全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引發新問題。
四、總結
“救禍”既可用于描述預防性行動(如危機前的及時幹預),也可指消除已有災禍(如平定禍亂)。其核心在于主動性和時效性,常見于描述政治、社會或個人應對危機的場景。
近義詞提示
類似表達包括“防患未然”“力挽狂瀾”,但“救禍”更強調對具體災禍的直接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
阿媚百不為多﹐一不為少百花凋零罷錢本覺褊塉筆腳伯功蠶匾草堂沉痼自若從彜湊四合六登真颠乾倒坤跌宕斷橋非金屬豐彤纥繨弓子觀音衲龜冷搘牀換氣悔憾缣布架造诘讓九天采訪使者狂馳子狂達寥天理名柳柳驚鸬鹚杓率募馬上牆頭梅山蒙面冥王星内憂外患弄瓦清儉輕颦窮陬柔複桑樞甕牖三毛七孔傘檐慎容詩品說口嘴嗣纂談嘯桃波外昏炜爍蚊虻陷坎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