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高眼鲽的意思、高眼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高眼鲽的解釋

魚名。身體呈薄片形,有細鱗,嘴大,牙小而尖,右側褐色,左側白色或淡黃色,兩眼凸出,生在右側。生活在淺海中,左側向下卧在沙底,吃小魚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高眼鲽(學名:Cleisthenes herzensteini)是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的一種海洋魚類,其名稱源于其獨特的生物學特征。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釋義及生物學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高眼鲽指一類身體側扁、雙眼位于頭部右側的比目魚。其名稱中的“高眼”形象描述了眼睛位置較高的特征,區别于其他眼部位置較低的鲽形目魚類。該魚種廣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溫帶海域,是中國及東亞地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36頁;《辭海》(第七版)生物分冊。


二、形态特征與習性

  1. 外形特征

    • 眼位特征:雙眼均位于頭部右側(右眼位置顯著上移),體表覆蓋栉鱗,口小且略傾斜。
    • 體色變化:有眼側(右側)呈棕褐色,具暗色斑紋;無眼側(左側)為灰白色,適應底栖生活。

      來源:《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鲽形目》(科學出版社,2015)第112-115頁。

  2. 生态習性

    栖息于水深50-200米的沙泥質海床,以小型甲殼類、多毛類為食。具有季節性洄遊習性,春季向近岸淺水區遷徙産卵。

    來源:《中國海洋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第647頁。


三、定名溯源

“高眼鲽”的中文命名直接體現其眼位形态學特征。在魚類分類學中,“鲽”泛指鲽科魚類,而“高眼”為種本名的意譯(源自其屬名Cleisthenes的希臘語詞根,意為“高”)。該名稱由日本魚類學家命名後經中文典籍轉譯沿用。

來源:《魚類分類學》(農業出版社,1998)第304頁;《拉漢世界魚類名典》(水産出版社,2017)第189頁。


四、經濟與文化價值

作為傳統經濟魚種,高眼鲽在黃海、渤海漁業中占重要地位,肉質細嫩,常見于沿海地區水産市場。其形态特征亦被用于漁業生物學研究,如種群動态分析與資源評估。

來源:《中國漁業資源與養殖區劃》(海洋出版社,2019)第88頁。


高眼鲽是兼具形态獨特性與經濟價值的海洋魚類,其名稱精準概括了核心生物學特征,并在學術與産業領域具有持續影響力。

網絡擴展解釋

高眼鲽是一種近海冷溫性底層魚類,屬于鲽形目鲽科,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類與學名
學名為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别稱高眼、長脖、偏口、片口等。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近海,我國黃海、渤海産量較高,東海較少。

二、形态特征

  1. 體型:體長卵圓形,側扁且不對稱,尾柄狹長,體長一般約20厘米,最大可達30厘米。
  2. 頭部:兩眼均位于頭部右側,上眼突出于頭背緣中線,口大且斜裂,下颌稍長于上颌,牙齒小而尖銳。
  3. 鱗片與顔色:有眼側(右側)被弱栉鱗,呈褐色或黃褐色;無眼側(左側)被圓鱗,呈白色或淡黃色。
  4. 鳍部:背鳍延伸至尾柄,胸鳍較小,尾鳍呈圓形或雙截形,奇鳍邊緣近黑色。

三、生活習性

  1. 栖息環境:偏好泥沙底質的淺海區域,常左側卧于沙底。
  2. 食性:以小魚等為食,屬肉食性魚類。
  3. 集群性:具有群體活動特性,尤其在産卵期。

四、經濟價值
其肉質細嫩鮮美,富含蛋白質,是我國北方沿海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學細節或捕撈數據,可參考權威水産文獻或漁業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薆逮白绁半斤八面半空襃賞标封摽末表異賓幕草螽禅和氣稱紀逞谲瞋目充調绌約辭言大喇喇到的大帳抵盜敵飲東坡肉逗曉風雲氣負扆剛木梗澁诟怒谷草孤卿黑粉赫連刀嘉醴簡切谏言箭竹嬌淫蛟子機絕寂淹口風冷鍋裡爆豆煉油鸾帳慢物美刺綿麗碰巧且蘭輕怠區蓋沙碛順時忝辱提純痛恻閑伏細夫舄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