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邛笮的意思、邛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邛笮的解釋

亦作“ 邛筰 ”。 漢 時 西南夷 邛都 、 笮都 兩名的并稱。約在今 四川 西昌 、 漢源 一帶。後泛指西南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 唐 楊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全 蜀 兮奧區,枕 邛 笮 兮倚 巴 渝 。” 清 陳維崧 《贈李研齋太史》詩:“故裡新年棧道開,官軍已縛 邛 笮 長。” 清 陸寅 《宣德箭歌》:“已見蒲稍入 大宛 ,更聞蒟醬開 邛 筰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邛笮”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邛笮”是漢代西南夷中兩個部族名稱的合稱,即“邛都”和“笮都”。後泛指今四川西昌、漢源一帶的西南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

二、曆史與地理背景

  1. 部族起源:漢代西南夷中的邛人、笮人曾建立部落政權,邛都位于今四川西昌,笮都位于漢源一帶。
  2. 地理範圍:兩地均屬古代蜀地,地處西南邊陲,多山嶺密林,地形險要。

三、詞義演變

最初為具體地名,後擴展為對西南邊遠地區的泛稱,并代指當地少數民族。例如唐代楊炯的詩句“枕邛笮兮倚巴渝”即用此意。

四、其他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學引用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邛笮》的意思

《邛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古代楚國與蜀國之間的邊界”。它通過兩個字組成,含有地理、文化和曆史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邛笮》由“⻏”和“⺮”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字旁和竹字旁。它的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邛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楚國與蜀國的交界地區。它常用于形容兩個國家之間的地理位置或邊界問題。相對應的繁體字是“鄩筰”,在台灣地區常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邛笮》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邛筰”。這個詞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義相近。

例句

1. 楚蜀兩國的邊界在《邛笮》。

2. 《邛笮》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樹密。

組詞

1. 邛山:古代楚國和蜀國交界地區的山脈之一。

2. 笮箕:竹編的工具,用于撿拾雜物或清掃。

3. 邊界:兩個領域或地區相接的地方。

近義詞

1. 鄩筰:與《邛笮》同義,意為楚蜀之間的邊界。

2. 篾牆:古代兩國之間用篾片編成的圍牆。

反義詞

1. 中原:中國的中部地區,與邊界地區相對應。

2. 内地:相對于邊界地區,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内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