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米稠粥。 隋炀帝 《遗陈尚书江总檄》:“宝衣玉食,填积后宫,短褐麤饘,不充编户。”
“麤饘”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由“麤”和“饘”两字组成:
麤(cū)
本义为“行超远”,后通“粗”,表示粗糙、粗劣之意。例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行超远也”,引申为事物质地不精细。
饘(zhān)
指稠粥或稀饭,特指古代贫苦人家的食物。如《礼记·檀弓》中提到“饘粥之食”,即用谷物煮成的糊状食物。
组合含义
“麤饘”字面意为“粗糙的粥食”,通常用来形容粗劣的饮食,多指代古代贫寒或简朴的生活状态。例如,可类比“粗茶淡饭”,但更强调食物的粗粝和简陋。
用法示例
古文献中可能出现类似“食麤饘,衣褐布”的描述,表示某人生活清苦,饮食粗简。需注意该词现代已极少使用,常见于文言文或特定历史语境中。
麤饘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粮食干燥后的一种状况。在古代,人们把麦子等粮食晒干之后,就称为麤饘。
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麦”和“食”。其中,“麦”是指麦子这种农作物,也可以作为部首使用,表示与相关的事物有关。而“食”则代表食品、粮食等含义。
麤饘这个词在古代是以繁体字形式存在的,写作「麤」和「饘」。这两个繁体字都有相应的简化字形式,即「粗」和「馔」。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规则,「麤」这个字原本是由六个笔画组成的,它的结构包括了横、竖、撇、捺等不同的笔画形式。而「饘」这个字原本是由十二个笔画组成的,其结构由豆、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
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麤饘这个词来形容粮食晒干的状态。例如,可以用它来形容晒干的麦子饼:“麤饘的麦饼闻起来非常香。”
与麤饘相关的组词有:麤粮、粗饘、饘粥等。
与麤饘相近的意思的词语有:枯干、晒干、干巴巴等。
而与麤饘相反的意思的词语有:湿润、潮湿、水涝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