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心浮氣的意思、麤心浮氣的詳細解釋
麤心浮氣的解釋
亦作“麄心浮氣”。謂辦事浮躁,不細心。 宋 陸九淵 《祭呂伯恭文》:“比年以來,日覺少異,更嘗差多觀省,加細追維,曩昔麄心浮氣,徒緻參辰,豈足酬義。”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爾雅》:“古之解經者,訓其字不解其意,使人深思而自得之。 漢 儒尚然。至于後世,解者益明,讀者益略,麄心浮氣,不務沉思。”亦省作“ 麤浮 ”。 宋 葉適 《丁少明挽詩》:“吟成絶妙驚人句,散盡麤浮使鬼錢。” 明 李贽 《答周柳塘書》:“ 侗老 之麄浮有可憐憫者,不妨饒舌重為註破,何如?”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浮氣的解釋 .謂浮遊的雲霧。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莊子》雲‘野馬也,塵埃也’……‘野馬’乃田野閒浮氣耳,遠望如羣馬,又如水波。”.謂浮躁輕率。 漢 賈誼 《新書·傅職》:“教之《樂》,以疏其穢
網絡擴展解釋
“麤心浮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cū xīn fú qì(“麤”是“粗”的異體字,因此也可寫作“粗心浮氣”),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含義
指辦事浮躁、不細心,或形容人心胸狹窄、情緒易波動。
- “麤心”:原指心思粗糙,引申為不夠細緻或心胸狹隘。
- “浮氣”:指情緒浮躁、不穩定。
綜合來看,既可批評做事馬虎(如處理事務不認真),也可形容性格急躁易怒(如因小事生氣)。
2.出處與用法
-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宋代陸九淵的《祭呂伯恭文》:“曩昔麄心浮氣,徒緻參辰,豈足酬義。” 明代焦竑的《焦氏筆乘》中也提到“麤心浮氣”與思考不深入相關。
- 使用場景:
- 批評工作/學習态度不細緻,如:“他做事麤心浮氣,常出錯漏。”
- 形容性格缺陷,如:“此人麤心浮氣,稍有不順便發脾氣。”
3.近義詞與補充
- 近義詞:粗枝大葉、心浮氣躁、草率行事。
- 反義詞:一絲不苟、心平氣和、穩紮穩打。
- 注意:此成語帶有貶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誤解為中性評價。
4.延伸理解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可指“心胸狹窄”,這可能是從“麤心”引申出的性格特點,強調内在修養不足導緻的外在浮躁表現。
該成語既可描述行為上的不細緻,也可指性格上的急躁狹隘,需根據上下文具體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麤心浮氣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指心思粗糙,思維不細膩,容易沖動和浮躁。該詞的拆分部首是“鹿”和“心”,其中“鹿”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動物“鹿”,“心”是右邊的部首,表示内心、感情。麤心浮氣的筆畫數為19畫。
麤心浮氣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該詞與人的性格和思維方式有關。當一個人心思粗糙、缺乏細膩的思考能力時,容易表現出沖動和浮躁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麤心浮氣的寫法為「麕心浮氣」。這些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寫法略有差異,但詞語的意思是相同的。
古代漢字寫作方式多種多樣,麤心浮氣可以用古代漢字寫作為「駓心便氣」。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不同的字形和筆劃組合方式都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
以下是麤心浮氣的例句:
1. 他的情緒麤心浮氣,經常做出一些沖動的決定。
2. 她的思考方式很細膩,與他的麤心浮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麤心浮氣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麤癡 (思維粗糙、愚昧)、心浮氣躁 (心思不定、善變)
近義詞:粗糙、浮躁、莽撞
反義詞:細膩、深思熟慮、沉着冷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