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隸的意思、蠻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隸的解釋

由南方少數民族人充當的奴隸。《周禮·秋官·蠻隸》:“蠻隸,掌役校人養馬。” 鄭玄 注:“征南夷所獲者。” 賈公彥 疏:“雲掌役校人者,為校人所役使以養馬。” 唐 柳宗元 《嶺南節度飨軍堂記》:“問役焉取?則蠻隸是徵。” 康有為 《大同書》丙部:“ 劉歆 僞為《周官》,以 漢 制緯之,乃託為罪隸、閩隸、蠻隸、夷隸、貉隸諸名,以為 周公 之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蠻隸”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曆史背景下的人群及其社會地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蠻隸”指由南方少數民族(即“蠻夷”)充當的奴隸,形容被奴役、壓迫的貧苦人民,尤其強調其文化差異帶來的身份貶低。


詞源與曆史背景

  1. 詞源構成

    • “蠻”指古代中原王朝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帶有文化歧視色彩;“隸”即奴隸或仆役。
    •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蠻隸》,記載其職責為“掌役校人養馬”,即負責為官府養馬。
  2. 社會地位

    • 蠻隸多為戰争中被俘的南方少數民族(如南夷),其身份世代為奴,需從事低賤勞役,如養馬、築城等。

文化引申與用例

  1. 文學中的象征

    • 唐代柳宗元在《嶺南節度飨軍堂記》中提及“蠻隸”被征為勞役,反映當時南方少數民族的生存境遇。
    • 近代康有為《大同書》用“蠻隸”比喻受壓迫者,呼籲廢除奴役制度。
  2. 現代語義演變
    該詞現已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用于描述古代社會階級壓迫或文化沖突現象。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或曆史社會學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蠻隸》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蠻族被奴役或成為奴隸的人。在古代中國,蠻族是指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而隸屬則指的是奴隸的身份和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隸》的部首是虍部,在字的上方是十筆畫。

來源

《蠻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司徒·喪紀》中,用來描述蠻族被奴役的情況。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描述奴隸制度中蠻族被剝削、被奴役的象征。

繁體

《蠻隸》的繁體字為「蠻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蠻隸》在字形上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保留了「虍」和「十畫」的構造。

例句

1. 在古代,蠻族常常被文明社會的人奴役成為蠻隸。

2. 蠻隸制度的廢除标志着人類文明的進步。

組詞

蠻夷、蠻荒、隸屬、奴役、族群

近義詞

蠻夷、蠻荒、奴隸、奴役、奴工

反義詞

自由、平等、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