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未做官的士人。 唐 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為入試士子的代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或有朝客譏 宋濟 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 濟 曰:‘蓋由緋袍子、紫袍子紛紛化使然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葉晦叔詩》:“一閒十日豈天賜?慚愧紛紛白袍子。” 宋 蘇轼 《催試官考較戲作》詩:“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宋 葉適 《葉路分居思堂》詩:“白袍雖屢捷,黃榜未霑恩。”
“白袍”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白袍指古代未入仕的士人,尤其是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所穿的白色服飾。唐代制度規定,未取得官職的讀書人需穿白袍,因此“白袍”成為應試士子的代稱。例如《唐國史補》中記載“白袍子紛紛”,即以“白袍子”指代考生群體。
白袍的白色在古代中國象征純潔、高尚,未入仕的士人通過科舉謀求功名,白袍既體現身份,也隱含對品德的期許。這一服飾制度強化了士人階層的标識性,如宋洪邁詩句“慚愧紛紛白袍子”,暗含對士人責任與追求的感慨。
在部分語境中,“白袍”可能代指特定群體或職業。例如現代文學中或用以形容醫生、學者等身着白色外衣的職業(如例句),但此類用法多為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唐代官員按品級着不同顔色官服(如绯袍、紫袍),白袍與這些顔色形成對比,凸顯士子未入仕的身份狀态。這種色彩差異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直觀體現。
白袍的核心意義與唐代科舉制度緊密相關,是士人身份的标志,兼具文化象征與曆史制度背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國史補》《容齋三筆》等古籍。
白袍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一件白色的長袍。白袍的單字中的“白”表示顔色,代表了純潔、清白、無暇的意思。而“袍”則是指類似長袍的服飾。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白袍的“白”部的部首是“白”字旁,表示與白色或相關的意思。而“袍”字的部首則是“衣”字旁,表示與衣物有關。
白袍的總筆畫數是9,其中“白”的5畫,字形比較簡單;而“袍”的4畫,稍微複雜一些。
段落3:白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白袍被視為尊貴、高雅的服飾,常用于各種隆重場合,如宴會、儀式和官員的正裝。白袍也常被視為學者、高僧或神職人員的服飾,象征了他們的純潔和無私。
段落4:繁體字中,“白袍”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段落5:以下是一些使用白袍一詞的例句:
與“白袍”相關的組詞有:“白衣”、“袍服”、“白衣天使”等。
近義詞方面,“白袍”可以與“白裳”、“白衣”等互換使用。
反義詞方面,則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