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邏娑的意思、邏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邏娑的解釋

亦作“ 邏逤 ”。亦作“ 邏莎 ”。亦作“ 邏挲 ”。1.地名。即 邏些 , 唐 時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四》:“北狄雄軍早廻戈, 邏莎 城頭烽火靜。”《舊唐書·薛仁貴傳》:“ 鹹亨 元年, 吐蕃 入寇,又以 仁貴 為 邏娑道 行軍大總管。” 唐 李颀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詩:“ 烏孫 部落家鄉遠, 邏娑 沙塵哀怨生。” 唐 周繇 《送入蕃使》詩:“ 滹沱河 東軍迴探, 邏逤城 孤雁著行。” 宋 王禹偁 《歸馬華山賦》:“ 芙蓉峰 畔,争翻歷塊之蹤; 邏逤城 邊,詎見防秋之事。” 明 楊慎 《藝林伐山·樂些城》:“ 樂些 ,即 杜 詩所謂‘和親 邏挲城 ’是也。”

(2).借指一種用邏娑檀制的精美的琵琶。 唐 劉景複 《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繁弦已停雜吹歇, 勝兒 調弄邏娑撥。” 元 吳萊 《客夜聞琵琶彈白翎鵲》詩:“大雅清商久寂寥,鵾雞邏娑多弦索。” 元 楊維桢 《鼙婆引》:“ 梅 卿上馬彈鼙婆,鵾絃掁掁金邏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邏娑(luó suō)是漢語中對西藏首府拉薩的古稱,主要見于唐代至清代的漢文典籍中,是藏語“Lhasa”(神地/聖地)的音譯。其詳細釋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邏娑指今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是唐代漢文史籍對吐蕃都城(今拉薩)的特定音譯稱謂。該詞承載了中原王朝與吐蕃政權交往的曆史記憶,常見于唐代官方文書、詩歌及地理志書中。


二、曆史背景與詞義演變

  1. 唐代的官方稱謂

    唐代漢文文獻将吐蕃王城稱為“邏娑”,源于藏語“Rasa”(後演變為“Lhasa”)的音譯。如《舊唐書·吐蕃傳》載:“其國都號邏娑川”,《新唐書》亦沿用此稱,指代吐蕃政治中心。

  2. 地理與别稱

    邏娑城位于邏娑川(今拉薩河谷),《資治通鑒》注:“邏娑川,即今拉薩。”唐代詩人杜甫《送楊六判官使西蕃》中“邏娑沙塵哀怨生”亦指此地。

  3. 音譯的多樣性

    不同時期文獻中,“邏娑”亦寫作“邏些”(如《唐會要》)、“拉撒”(清代初期),均為藏語原音的音轉,至清代《衛藏通志》後逐漸統一為“拉薩”。


三、文化意涵


四、現代轉義

自清代中期,“邏娑”逐漸被“拉薩”取代,成為曆史專有名詞。現代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标注為曆史地名,特指唐至清初的拉薩。


參考資料來源:

  1. 《舊唐書·吐蕃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資治通鑒》卷一九九(司馬光撰)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邏娑”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地名:唐代吐蕃都城

2.借指琵琶的雅稱

3.其他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曆史細節,可參考《舊唐書》《敦煌變文集》等古籍,或相關漢典釋義(來源、2、4)。

别人正在浏覽...

謗刺鄙疆兵來将迎,水來土堰柄事不識之無倡義插屏出爻榱題大風達貴淡冷大事化小丁差恩免封茅焚屠戈法割宅鼓瀉古執狐唱枭和虎兕出柙建邪交舉鸠子絶辔科抄癞施爛爛榄香伶伶龍鳥邏卒梅岑冥翼木客挐繁齊歌輕僞窮乏鵲洲祛禳塞管刹帝利設兵省家聲價百倍身熱綀布睡國說好說歹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聽其自流痛不可忍通利相救枭鸢翕服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