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邏逤 ”。亦作“ 邏莎 ”。亦作“ 邏挲 ”。1.地名。即 邏些 , 唐 時 吐蕃 的都城。今 西藏自治區 拉薩市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四》:“北狄雄軍早廻戈, 邏莎 城頭烽火靜。”《舊唐書·薛仁貴傳》:“ 鹹亨 元年, 吐蕃 入寇,又以 仁貴 為 邏娑道 行軍大總管。” 唐 李颀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詩:“ 烏孫 部落家鄉遠, 邏娑 沙塵哀怨生。” 唐 周繇 《送入蕃使》詩:“ 滹沱河 東軍迴探, 邏逤城 孤雁著行。” 宋 王禹偁 《歸馬華山賦》:“ 芙蓉峰 畔,争翻歷塊之蹤; 邏逤城 邊,詎見防秋之事。” 明 楊慎 《藝林伐山·樂些城》:“ 樂些 ,即 杜 詩所謂‘和親 邏挲城 ’是也。”
(2).借指一種用邏娑檀制的精美的琵琶。 唐 劉景複 《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繁弦已停雜吹歇, 勝兒 調弄邏娑撥。” 元 吳萊 《客夜聞琵琶彈白翎鵲》詩:“大雅清商久寂寥,鵾雞邏娑多弦索。” 元 楊維桢 《鼙婆引》:“ 梅 卿上馬彈鼙婆,鵾絃掁掁金邏逤。”
“邏娑”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曆史細節,可參考《舊唐書》《敦煌變文集》等古籍,或相關漢典釋義(來源、2、4)。
《邏娑》(luó suō)是一個漢字詞彙,有着多重含義和用法。此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女”,總共有15個筆畫。
《邏娑》一詞源于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有“邏娑夜摩羯波羅蜜”這一句,意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展示"。後來,邏娑逐漸演變成表示佛教典籍的一種稱呼,也可指代其他佛教經典。
在繁體漢字中,邏娑的寫法為「邏蘇」,部首和筆畫數量與簡體漢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邏娑的形狀較為複雜,部分漢字書法家也将其寫成「邏蘇」。由于書寫風格和規範的變化,現代漢字書寫已經改為使用簡化字的形式。
1. 他在研究邏娑經典時發現了很多深入的道理。
2. 學習邏娑可以增加我們對佛教文化的理解。
3. 這本邏娑書籍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經典。
1. 邏輯(luó ji)- 關于思維和推理規則的學科。
2. 邏輯性(luó ji xìng)- 表示事物具有邏輯思維的特性。
3. 邏輯演繹(luó ji yǎn dé)- 一種推理方法,從一個或多個前提出發得出結論。
1. 經典(jīng diǎn)- 指在某個領域或文化中有很高地位和影響力的文化作品。
2. 典籍(diǎn jí)- 指古代傳世的重要文化著作。
1. 輕浮(qīng fú)- 表示不嚴肅、不認真的态度。
2. 浮躁(fú zào)- 表示心态急躁、難以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