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一個集體中從上到下所有人的總稱。《水浒傳》第四九回:“他又上上下下都使了錢物,早晚間要教 包節級 牢裡做翻他兩箇。”《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這樣商量定了,過了明日後日兩天,就可上路,也省得伯父上上下下,人馬山集的在此久坐。”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心地慈祥,口裡唠叨,知悉 曾 家事最多,有話就說, 曾 家上上下下都有些惹他不起。”
(2).謂從頭到腳。《紅樓夢》第九三回:“衆人拿眼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儒林外史》第二七回:“那少年把 鮑廷璽 上上下下看了一遍。”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一:“八仙桌前,豆油燈下, 蕭隊長 仔仔細細上上下下打量他。”
上下往返。《朱子語類》卷九三:“ 鄧子禮 問:‘ 孟子 恁地,而 公孫 、 萬章 之徒皆無所得?’曰:‘也隻是逐 孟子 上上下下,不曾自去理會。’”
“上上下下”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拼音:shàng shàng xià xià
詞性:作賓語、定語、狀語,常用于描述範圍或關系。
指集體中的所有人
表示一個群體中從上到下所有成員的總稱。
描述上下往返的動作
表示在垂直方向或層級間的來回運動或變動。
從頭到腳的全面狀态
強調覆蓋整體或全部細節。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水浒傳》《紅樓夢》等古典文獻。
《上上下下》是一個成語,表示事物的變動或者發展過程。
拆分部首:上-上部;下-下部
筆畫:上(3畫),下(3畫)
《上上下下》最早見于《論語·子罕》。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成為日常用語,形容事物的起起落落或者變動不定。
《上上下下》的繁體字是「上上下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寫作「上上下下」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他的事業經曆了上上下下,終于取得了成功。
上下求索、上善若水、上行下效、下落不明、下落不定等。
禍福相依、起伏不定、盛衰興廢等。
穩定不變、持續增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