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心怀坦诚。语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孔颖达 疏:“言防闲 * ,当自存其诚实也。” 晋 陶潜 《闲情赋》:“坦万虑以存诚,憇遥情於八遐。”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三章六》:“乃要其存诚不息而与天同载者,则於喜、怒、哀、乐之未发,致中者是也。”
“存诚”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典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心怀坦诚、保持诚实。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出自《周易·乾卦》,原文为“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孔颖达疏解为“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即通过约束言行、抵御邪念来保持内心的真诚。
哲学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存诚”强调道德自律,主张通过日常言行践行诚信(如《周易》提到的“庸言”“庸行”),以此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晋代陶潜《闲情赋》中“坦万虑以存诚”进一步将这一理念融入文人精神追求。
文学与历史应用
清代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结合《中庸》思想,提出“存诚不息”的修养观,将“诚”提升至与天道相通的高度。这一概念也被用于姓名学,寓意“精明公正,智勇双全”。
注音与结构:拼音为cún chéng,注音ㄘㄨㄣˊ ㄔㄥˊ,由半包围结构的“存”与左右结构的“诚”组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