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心怀坦诚。语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孔颖达 疏:“言防闲 * ,当自存其诚实也。” 晋 陶潜 《闲情赋》:“坦万虑以存诚,憇遥情於八遐。”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三章六》:“乃要其存诚不息而与天同载者,则於喜、怒、哀、乐之未发,致中者是也。”
"存诚"是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本义指保存内心的真诚品德,引申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准则。该词源自《周易·乾卦》"修辞立其诚"的哲学命题,后经宋代理学发展形成完整概念。
从构词法分析:"存"为动词,表示保持、守护;"诚"为名词,特指儒家推崇的真诚品性。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强调通过主观努力维持道德本真。明代《字汇》将其注解为"存心真实无妄",清代《康熙字典》引朱熹言"存诚者,存其本心之实也",均体现其道德内省特征。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将"存诚"上升为贯通天人的修养路径。宋代程颢《识仁篇》强调"学者须先识仁,存诚主敬",将之与"主敬"并列为理学工夫论的核心。这种道德实践观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价值体系。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保持内心的真诚,使思想合乎礼制规范",这一解释融合了传统伦理与现代语义。在语言应用中,"存诚"常与"主敬""慎独"等儒学概念并列使用,多见于道德训诫、修身养性等语境。
来源参考:
“存诚”是一个源自古代经典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心怀坦诚、保持诚实。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出自《周易·乾卦》,原文为“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孔颖达疏解为“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即通过约束言行、抵御邪念来保持内心的真诚。
哲学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存诚”强调道德自律,主张通过日常言行践行诚信(如《周易》提到的“庸言”“庸行”),以此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晋代陶潜《闲情赋》中“坦万虑以存诚”进一步将这一理念融入文人精神追求。
文学与历史应用
清代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结合《中庸》思想,提出“存诚不息”的修养观,将“诚”提升至与天道相通的高度。这一概念也被用于姓名学,寓意“精明公正,智勇双全”。
注音与结构:拼音为cún chéng,注音ㄘㄨㄣˊ ㄔㄥˊ,由半包围结构的“存”与左右结构的“诚”组成。
挨肩擦脸半山保庸八衢本途冰川运动蚕匾草木皆兵朝旭逞露赤楝蛇逴斡带下医单列店帐低庳断茬发导风清月朗干将莫邪宫宷构敌归尽股息害月子寒雀火消笺彩焦尾靶津津有味看取兰熏桂馥犂黑龙管鲁壶懵憕梦雨门帖螟蠧迷浊墨竹幕燕男女有别铅铁情憀热忽辣认爲僧録司侍燕寿屏水痕四祥四胑遂忿糖食吞风饮雨文螺五陵原歇心膝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