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認賊為子的意思、認賊為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認賊為子的解釋

比喻錯認妄想為真實。《楞嚴經》卷一:“佛告 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宋 朱熹 《答陳同甫書》:“今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古之是非,宜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亦作“ 認賊作子 ”。 明 徐複祚 《一文錢》第三出:“有一等颠倒喪志,投東覔西,失卻眼前至寶,這便是認賊作子。” 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不正其名而言其實,紾戾不通,至于如是,徒使人害于名則已耳!乃至指鹿為馬,認賊作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認賊為子”是一個源自佛教經典的成語,具有深刻的哲理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思是“把盜賊當作自己的兒子”,比喻錯将虛妄的妄想當作真實,或将敵對者誤認為親近之人。在佛教語境中,特指因無明而颠倒認知,導緻迷失本性的行為。

二、出處與演變

  1. 佛經起源
    最早見于《大方廣園覺修多羅經》:“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用“家財”比喻修行成果,強調錯誤認知會導緻修行失敗。
  2. 語義擴展
    後世引申為對敵人過度寬容(如所述),甚至出現近義詞“認賊作父”,但核心仍圍繞“認知錯亂”展開。

三、用法解析

四、相關詞彙

五、使用示例

“以斷千古之是非,宜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
——宋·朱熹《寄陳同甫書》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使用需注意場景適配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認賊為子

認賊為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把賊當作親子對待。這個成語可以比喻對壞人或敵人的寬容和接納。認賊為子的出現部首是貝,總筆畫數為16。

來源

認賊為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趙策四》中。故事說,趙王留連娛樂,忘卻政事,韓非子進言:“臣聞之,以對曰‘發足抵罪’,臣請發足以調駕。”趙王接受了韓非子的建議,并說:“不合吾志,因可認賊為子。”這個典故成為了後來認賊為子的來源。

繁體

認賊為子的繁體字是認賊為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認賊為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認賊為子的古代寫法為「認賊爲子」。

例句

1. 在社會上,有些人會認賊為子,給予機會希望他們改過自新。

2. 雖然他犯下了錯誤,但我還是認賊為子,希望他能認識到錯誤并改正。

組詞

1. 認賊不變:不把壞人當作朋友,保持對壞人的警惕。

2. 學賊技藝:學習和效仿壞人的惡劣行為。

近義詞

認敵為友、抱負同心。

反義詞

明賊為賊、明敵為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