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金塗飾成文采的車轅橫木。《詩·小雅·采芑》:“約軧錯衡,八鸞瑲瑲。” 毛 傳:“錯衡,文衡。”《荀子·正論》:“前有錯衡以養目。” 梁啟雄 簡釋:“錯衡蓋以金塗軛且有文也。”《史記·禮書》:“人體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 徐遲 《財神和觀音》:“可是這匹畜生的身上,金輿錯衡,黼黻文章。”
(2).借指官吏所乘之車。 唐 劉禹錫 《複荊門縣記》:“邑人之華皓幼童,鹹須於道周,距躍而謡……公為駐錯衡而勞之。”
“錯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指車轅橫木的裝飾
古代車轅前端的橫木(即“衡”)用金塗飾,形成文采花紋,稱為“錯衡”。這一用法在《詩經·小雅·采芑》中明确記載:“約軧錯衡,八鸾玱玱”,毛傳注“錯衡,文衡也”。
其他文獻如《荀子·正論》《史記·禮書》也提到“錯衡”作為車飾的奢華象征。
借指官吏的車輛
因“錯衡”多用于貴族或官員的車駕,後引申代指官吏所乘之車。例如唐代劉禹錫《複荊門縣記》中“公為駐錯衡而勞之”,即以“錯衡”指代官員的車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事物間平衡或協調關系出現問題”的形容詞,例如形容工作與生活失衡。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依據,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引申,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該詞本義與古代車飾相關,後衍生出借代用法;現代語境下的比喻義使用較少,需謹慎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