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怨恨、指責的話。《左傳·成公十八年》:“舉不失職,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師不陵正,旅不偪師,民無謗言,所以復霸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争資料·山東萊陽縣官民交戰事續聞》:“ 山東 萊陽縣 之役,謗言至今未已。”
(2).造謠中傷的話。《孔叢子·陳士義》:“王曰:‘假以自顯,無傷也。’對曰:‘虛造謗言,以誣聖人,非無傷也。’” 明 李贽 《德業儒臣前論》:“今夫造為謗言,誣陷一家者,其罪誅。”《解放日報》1985.4.24:“還我清白之後,謗言不攻自破。”
“謗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謗言(bàng yán)指惡意中傷、诽謗他人的言辭。由“謗”(诋毀)和“言”(語言)組成,強調通過不實言論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怨恨、指責的話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左傳·成公十八年》提到“民無謗言”,意為民衆沒有抱怨或批評的言論。這類用法更偏向對不公現象的指責,而非完全惡意。
造謠中傷的話
現代語境中更強調其诽謗性質,例如《解放日報》曾用“謗言不攻自破”描述謠言被澄清的情景。這類言論通常帶有主觀惡意,意圖損害他人形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現代法律定義,可參考《左傳》《刑法》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謗言是指對他人進行诋毀、诽謗、中傷的言語。謗言的目的通常是為了損害他人的名譽、聲譽或造成負面影響。
謗言的部首是言(言字旁),由5個筆畫組成。
謗言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其議者以為天下宜有所支持,欲先定名號及分封制度,惡人謗言者,使之絕迹。”意思是要以制度來約束惡意中傷他人的謠言。
謗言的繁體字為「謗言」。
古代漢字将謗言寫作「評言」,使用的是繁體字「評」。
1. 他惡意散布謗言,企圖破壞我的聲譽。
2. 不要聽信流言蜚語,不要輕易相信他人的謗言。
謗诽(對他人進行诋毀)、謗慝(以惡意中傷他人)
中傷、诽謗、污蔑
褒揚、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